im钱包官方安卓版
数字资产服务平台

im钱包官方安卓版是全球著名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之一,主要面向全球用户提供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资产的币币和衍生品交易服务。

tokenpocket钱包app官网下载安装|赤点石斑鱼

时间:2024-03-09 23:59:51

赤点石斑鱼_百度百科

鱼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赤点石斑鱼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硬骨鱼纲动物赤点石斑鱼又叫红斑、正斑 [8],是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鱼类。 [9]赤点石斑鱼体长20厘米左右,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口中等大,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体被弱栉鳞;尾鳍圆形;头、体侧、背鳍与尾鳍均具赤色斑点(液浸后为白色);背鳍基底仅有一黑斑,位于鳍棘部第9~11鳍棘基部。 [9]赤点石斑鱼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菲律宾和日本沿海地区, [10]喜栖于岩石及沙砾底质海区。赤点石斑鱼是暖水性底层鱼类 [9],生活在近海水深55m以内岩石底质的底层海域,幼鱼一般生活在水深10m以内,通常不集成大群 [11],喜光线较暗区域。赤点石斑鱼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 [8]赤点石斑鱼卵生,浮性卵,产卵场在较深的水域,产卵期在4月-9月 [11]。寿命较长,可活8-10龄。 [12]赤点石斑鱼为延绳钓、笼捕的兼捕对象,产量不高,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极受欢迎,经济价值甚高。 [8]赤点石斑鱼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13],2007年12月12日,同时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14] 外文名Hong Kong Grouper别    名石斑、红斑中文学名赤点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 akaara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亚    纲辐鳍亚纲目鲈形目亚    目鲈亚目科石斑鱼科属石斑鱼属种赤点石斑鱼亚    种无 [1]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 Schlegel,842保护级别(IUCN 2016年 ver 3.1)——濒危(EN) [2]目录1动物学史2形态特征▪稚鱼▪成鱼3生活习性4分布范围5繁殖方式6保护现状7主要价值动物学史播报编辑一直以来,石斑鱼属(Epinephelus)归入鮨科(serranidae)的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国以外的学者于2007年提出了将包括石斑鱼属在内的16 属从鮨科(serranidae)中分离出来,成立石斑鱼科(Epinephelidae)。该观点已在世界石斑鱼专著《 Groupers of the World》(2011)中被采纳。 [3]形态特征播报编辑稚鱼赤点石斑鱼(9张)体长9.40毫米稚鱼,外形稍侧扁,头部较大,头长为体长的41.00%。吻较尖,下颌略长于上颌,口裂较深,达眼中央的下方,吻长为头长的28.20%。眼中等大,眼径与吻部等长。前额微凹。鼻孔2个,位近眼前。上颌骨前端有1个尖刺。眶上骨上缘有锯齿状小刺。头后出现锁骨刺和鳃盖后上刺。前鳃盖骨上有4枚骨刺,以第二枚最长,其上下缘均有小刺。腹囊似三角形,肛门位于体中央稍后,距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58.50%。背鳍有11棘16鳍条,以第二鳍棘最长,其长度与肛前距等长或略短,末端呈矛状,前缘有小刺,后缘有倒钩状的小刺。腹鳍鳍棘与第二背鳍鳍棘同形,稍短于第二背鳍鳍棘。胸鳍扇形。尾鳍楔形。颅顶有许多小菊花状的黑色素,腹囊上密布点状黑色素,尾柄中央有1个椭圆形的黑色素斑。体长为10.50毫米的稚鱼,吻较尖,上下颌生有小牙,上颌的小牙较为明显。前鳃盖骨上的骨刺仍以第二枚最长,其长度与吻长相等,上下缘有锯齿状小刺。锁骨刺增大。第二背鳍鳍棘最长,其长度与肛前距相等,为体长的68.00%,前后缘均有小刺。腹鳍鳍棘短于第二背鳍鳍棘,其长度大于头长,为体长的47.60%(自此,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达到最长,随后随着发育的进展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逐渐退化、变短)。臀鳍有3鳍棘8鳍条,以第三鳍棘最长。颅顶、腹囊和尾柄上的黑色素依然明显。 [4]成鱼背鳍鳍式Ⅺ,15-17;尾鳍鳍条数17-18;臀鳍鳍式Ⅲ,8-9;腹鳍鳍式Ⅰ,5,胸鳍鳍条数17-19,侧线鳞92-100,侧线上鳞19-22,侧线下鳞23-28。 [3-4]体长椭圆形,侧扁且粗壮,背缘和腹缘均圆弧形。头中大,背部圆凸,头长大于体高。尾柄侧扁,后部圆形。吻短,钝圆,长略大于眼径。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略突起,小于眼径,中央前部具1浅凹陷。鼻孔每侧2个,小且圆形,紧相邻,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端位,口裂略斜,前颌骨略能伸缩,上领骨后端扩大,伸达眼后缘下方,下颔略突出。上下颌具齿,上颌前端具3个较大的圆锥状齿和能向后倒伏的小齿丛,两侧外行具稀疏小圆锥齿,内行具绒毛状齿;下颌前端具2圆锥状齿,两侧齿排列稀疏且不规则。鳃孔大,前鳃盖后缘具弱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平棘,中央棘最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小栉鳞,上下颌无鳞。侧线1条,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鳍棘尖锐,第4鳍棘为最长,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基底。尾鳍圆形。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相对,第2鳍棘强大。腹鳍较小,位于胸鳍基后下方,末端不伸达肛门。胸鳍宽大,侧下位,后缘圆形。体棕褐色,体侧、头部、背鳍、尾鳍和臀鳍散布赤黄色斑点,背鳍基底中部具1黑斑,腹鳍和胸鳍无斑点。 [3]生活习性播报编辑赤点石斑鱼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近海水深55米以内岩礁底质的底层海域,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幼鱼一般生活在水深10米以内。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赤点石斑鱼性凶猛,以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白相残杀现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1-41‰的盐度范围内,最适水温为22-28℃。18℃以下时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就会失去平衡。 [3] [5]分布范围播报编辑分布于中国(香港、台湾、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海南岛、广西和广东沿海)、日本、韩国、越南。 [2] [6]赤点石斑鱼分布图繁殖方式播报编辑卵生,浮性卵,具油球。产明场在较深的水域,产卵期在4-9月(中国福建海域)。雌性的最小性成熟全长为25-26厘米,最小性成熟年龄约为3龄。具雌雄同体性别特征中的双向型。 [3]保护现状播报编辑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濒危(EN)。 [2]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7]主要价值播报编辑赤点石斑鱼属于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广受欢迎的食用鱼。赤点石斑鱼肉质厚实、洁白,味鲜美,低脂肪。营养丰富,被誉为“海鸡鱼”。 [5]赤点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合理、含最丰富、营养平衡。赤点石斑鱼的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决定了其肌肉的鲜美,并且其肌肉中富含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体内EPA和DHA含量丰富,高于一般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功用。 [5]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赤石斑鱼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赤石斑鱼播报讨论上传视频鮨科石斑鱼属动物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赤石斑鱼,又称黑边石斑鱼,俗名为石斑、格仔鱼、赤鮨,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洲、豪勋爵岛及太平洋各岛屿附近海域皆有分布。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食。预计赤石斑鱼寿命为19岁。中文学名赤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 fasciatus别    名黑边石斑鱼,石斑、格仔鱼、赤鮨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亚    纲辐鳍亚纲目鲈形目亚    目鲈亚目科鮨科亚    科石斑鱼亚科属石斑鱼属种赤石斑鱼外文名Blacktip grouper学    科生命科学目录1简介2形态特征3分布范围4生活习性5保护级别简介播报编辑分布于印度洋的非洲东岸海域,红海至太平洋中部各群岛海域。中国的南海和台湾海域也有分布。栖息在4~160米深水域的岩礁或珊瑚礁区,以小鱼及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具有先雌后雄性转变行为。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大,稍斜裂。眼小,眶间区微凸。鳃盖骨后缘有3个扁棘。尾鳍圆形。鱼体橙红色,体侧有6条深红色横带。背鳍鳍棘部的鳍膜边缘黑色。体长-般16~22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此鱼为食用鱼类,也可供观赏。要求水族箱500升以上,设有礁体隐蔽空间,水温24~27℃。喂食鱼、虾、蟹、鱿鱼等动物性饵料,需定期投喂鱼、虾活饵,以防颜色褪化 [1]。形态特征播报编辑赤石斑鱼体长可达40厘米,重量2公斤。体呈红橙色,体侧具5至6条不甚明显横带。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齿,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4列。胸鳍圆形且长过腹鳍、尾鳍圆形,具有但黄色之末端,背鳍硬棘部的尖端呈黑色,背鳍硬棘6枚,背鳍软条15-1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9-75枚;纵列鳞数92-135枚,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侧扁,口大。体色多变,大致上鱼体为白色,头部上半部与背部为红褐色,体侧具5~6条模糊的宽横带,夜晚鱼体则变成橘红色。特征是背鳍硬棘尖端为黑色。尾鳍截形。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齿,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4列。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9-75枚;纵列鳞数92-135枚,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 [1]。赤石斑鱼(9张)分布范围播报编辑赤石斑鱼(5张)赤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包括东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洲、豪勋爵岛及太平洋各岛屿附近海域皆有分布。生活习性播报编辑赤石斑鱼为岩礁区及珊瑚礁区常见的鱼类,水深4-160米。通常会组成小团体,大约10-15只,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主食。保护级别播报编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1]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手把手教你认石斑——赤点石斑鱼_分布

手把手教你认石斑——赤点石斑鱼_分布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手把手教你认石斑——赤点石斑鱼

2018-11-24 16:30

来源:

鱼你同行

原标题:手把手教你认石斑——赤点石斑鱼

在中国,红色是代表喜庆的颜色,过年、过节、结婚、贺寿等,人们都喜欢用大红颜色来装点,名字中带有“红”字的食物自然也是餐桌上的常客。红斑是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的俗称,是我国东南沿海逢年过节宴请宾客的一种名贵石斑鱼。

如此常见的红斑,记住它的主要特点,下次上市场买鱼的时候,便不会错认啦。不同种类的石斑,其价格可能会差好几倍呢~

如何辨认赤点石斑?

1、常见全长约20-30cm(有记录的最长为58cm);

2、头体灰褐色并散布着小型金黄色、红色或橘色斑点,但腹部除外,体侧另具6条可见的模糊斜暗色条纹;

3、后三根背鳍鳍棘基底具一黑褐色大斑点,且不延伸至背鳍,但根据环境变化黑斑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消退;

4、背鳍边缘呈黄色或橘色,沿着背鳍鳍棘的中部有一排颜色较深的黄色或橘色斑点(每片棘间膜有一个),另一排斑点在背鳍的基底部位;

5、背鳍鳍条,尾鳍和臀鳍的基部有模糊的红色或橘色斑点,这些部位的末端颜色较深并带有模糊的小白斑。

展开全文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图片来源 fishbase; dgd.xmu.edu.cn

易错认的石斑

跟赤点石斑鱼长相相似,容易认错的主要是拟青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

拟青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 图片来源 fishbase

赤点石斑鱼的分布

赤点石斑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南海、台湾、东海、朝鲜及日本南部、印度、菲律宾等地。

在大陆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一带,福建省也是我国目前赤点石斑鱼人工养殖产量最高的省份。

赤点石斑鱼E. akaara的地理分布 图片来源 www.aquamaps.org

濒危的赤点石斑鱼

目前,赤点石斑鱼已被IUCN列为濒危种类(endangered)。小斑来跟大家解释一下,濒危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危急的状态,是仅次于极危和灭绝的。

有人也许会问,从分布地图上来看,赤点石斑鱼分布广泛,市场上也挺常见,怎么可能就濒危了呢?

来源:斑斓海错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红石斑鱼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红石斑鱼播报讨论上传视频鮨科石斑鱼属动物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红石斑鱼是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鱼类, [1-2]又称赤点石斑鱼、红过鱼、花鱼花斑。 [3]体长20厘米左右,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口中等大,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体被弱栉鳞;尾鳍圆形。头、体侧、背鳍与尾鳍均具赤色斑点;背鳍基底仅有一黑斑,位于鳍棘部第9—11鳍棘基部。 [4]红石斑鱼分布于印度、日本。在中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为温暖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一般不结成大群。肉食性,摄食鱼类和虾类等。 [5]雌雄同体,8岁后性逆转变成雄鱼。卵生,产卵期在4—9月,4—8岁间约能产出150万粒卵。 [1]浮性卵,具油球。产卵场在较深的水域。 [6]红石斑鱼的性变和种群及环境有关,如果种群密集或食物贫乏,会激发雌鱼性变;如因捕捞而减少了种群数量,则会导致雌鱼增多而多产卵。 [1]别    名颌斑石斑鱼、虎纹斑鱼、红鲳鱼中文学名红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 goreensis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硬骨鱼纲亚    纲辐鳍鱼亚纲目鲈形目科鮨科属石斑鱼属种红石斑鱼目录1生长繁殖2营养价值3濒临灭绝生长繁殖播报编辑红石斑鱼是一个很脆弱的品种,繁殖期很长,生长期也相当长,渔民很难分清红石斑鱼的年龄,以至于捕捞了大量未长成的鱼。营养价值播报编辑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据有关资料和行家介绍,石斑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一般鱼类,除含人体所必须的各种氨基酸外,还含有无机盐、铁、钙、磷以及维生素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濒临灭绝播报编辑2007年,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专家小组研究了全球的红石斑鱼生存情况,结果共登记了162个红石斑品种,其中有29种因为过渡捕捞濒于灭绝。1958年,墨西哥坎佩切湾的红石斑的产量达到248,548吨,但在2004年,产量下降到52,354吨。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石斑鱼: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 知乎

石斑鱼: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 知乎首发于风连熊熊随笔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石斑鱼: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风连熊熊收集自网络(红厨网、惠农网等)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它属于辐鳍鱼纲,身体肥厚,口部大,并不适宜长途迅速游泳。石斑鱼体型相当大,身长可达一米以上,体重超过一百公斤也不足为奇;不过石斑鱼的种类颇多,体型大小也各有差别。栖息于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砾的海区、珊瑚礁、沉船或人工鱼礁等水域。石斑鱼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鱼类,它靠着灵敏的视觉和感光、感色的分辩能力,往往凶猛地掠食鱼、虾、蟹、章鱼、甚至藤壶等海洋生物,特别喜食鲜活动物。石斑鱼是暖水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底质为岩礁或珊瑚礁海域, 喜在礁间缝隙或洞穴中躲藏。肉食性, 凶猛, 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有自相残食现象, 尤其在稚幼鱼阶段, 个体小者常被个体大者吞食。摄食后即回洞穴或缝隙隐蔽处静息。一般分散不结成大群, 盛夏移向近岸, 冬季移向深水, 不作长距离洞游。广盐性, 盐度在10‰以上皆适于生长。最适温度22~28℃。雌雄同体, 雌性先成熟, 有性转变现象。即同一尾鱼的一生中, 低龄时期为雌性, 随年龄增长逐渐转为雄性。赤点石斑鱼一般体长27.0~30.0厘米、体重0.7~1.0千克为性转变时期。雄鱼多为4~5龄以上的高龄个体,体长26.0厘米、体重0.5千克以下无雄鱼。雌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23.0~24.0厘米、体重0.5~0.6千克。巨石斑鱼体长65.0~75.0厘米为性转变时期, 体长75.0厘米以上全为雄性。生长速度因种类而异, 分布于中国海区的种类以巨石斑鱼体型大, 生长快,属于濒危的名贵物种。石斑鱼究竟有多名贵,我们先来看几条关于南海石斑鱼的新闻:2011年5月1日,北海渔民在北部湾海域作业时,捕到一条230公斤的大石斑鱼,一家海鲜餐馆以5万元收购了这条石斑;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琼海博鳌镇一渔民在博鳌港捕获一条260多斤龙胆石斑鱼,当地一家饮食连锁企业以26000元高价采购到店;类似天价石斑鱼的新闻有很多,这些都足以说明石斑的珍贵与美味。石斑鱼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因而石斑鱼的价格普通较高。而石斑的种类也有很多,共163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其中36种最为珍贵的石斑,请往下看:龙趸鞍带石斑鱼,学名中巨石斑鱼,俗称龙趸、龙胆石斑、花尾龙趸、猪羔斑、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等,为暖水性海洋底层鱼类,它呈长椭圆形,侧扁,口较大,鱼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为大型名贵食用鱼类。是石斑鱼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故也称为“石斑之王”。龙趸大多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除了在我国西沙、南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外,国外在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龙趸在天然海域,成鱼一般体长60厘米~7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一般在30千克~40千克左右,大者可达100千克~160千克以上。龙趸是海洋中的一种名贵珍馐,野生品种体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一般只有1-5斤的为多。野生龙趸鱼多藏于珊瑚礁中不轻易露面,生长较为缓慢,体型超过60厘米的龙趸鱼更是已经在海里生活了超过20年,灵性十足,非常难以捕捉。它的药理功能不俗,能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争心血管疾病。龙趸的肉质上乘,营养丰富,味道好于一般石斑鱼,能做多种海鲜佳肴,货源稀少、售价昂贵,在广州市场,每公斤批发价高达190元左右,酒家食肆更卖到200多元,但仍受人们青睐。  2014年,马来西亚当地渔民捕获一条重达400斤的龙趸,随后以1.1万令吉(相当于人民币17556万)的价格卖给一家食肆华人东主。虽说此鱼体型较大,但从以上价格来说,龙趸是一种比较名贵的鱼类。  体型极大的龙趸鱼  龙趸是广东地区的叫法,是石斑鱼中体型较大的,分布于菲律宾和中国南海一带。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被东南亚地区推为四大名鱼之首。  野生龙趸鱼常年生活在深海环境中,较少受到污染,并且以鱼虾为食,是掠食型肉食性鱼类,体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一般以1 ~ 5斤的为多。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使得龙趸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高档宴席必备之佳肴。  ▲野生龙趸受《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保护,此外野生龙趸是广东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市场上龙趸基本上都是养殖的。  珍贵的龙趸  野生龙趸鱼多藏于珊瑚礁中不轻易露面,生长较为缓慢,体型超过60厘米的龙趸鱼更是已经在海里生活了超过20年,灵性十足,非常难以捕捉,只有少数有经验的渔民出尽法宝才能偶尔捕到,即使在沿海地区也是罕见的食材。  旧时候,龙趸鱼在福建、广东等地区是逢年过节才能尝到的珍品,这还只限于比较宽裕的家庭。即使到了物质条件丰裕的今天,大条现开的龙趸依然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吃龙趸已然成为了广东、福建地区的一种最高的待客礼遇。  美味的皮肉  龙趸的肉质爽脆而清甜,味道佳。鱼表皮的胶质丰富。鱼鳞生在表皮之内,形成了「皮包鳞」,这是龙趸的一个特点。  龙趸由于巨大,肉粗皮厚,要会烹饪才行,不然吃起来皮咬不进,肉粗而无味,完全浪费了这美味珍馐。它的皮很厚重,是胶原蛋白最丰厚的部分,若是大龙趸的皮,一块起码足5厘米厚,犹如晶莹剔透的半果冻状胶质,滑溜溜的香,夹起来还会自己微微颤动。  不过龙趸皮不以嫩滑见优,而以爽韧取胜,故烹制时要讲究火候,过火会有粗糙之感,烹调恰当则成美味佳肴。最好选用浓汤汆煮,在吊出龙趸鱼特有鲜香味的同时又不会因过分烹煮而让鱼肉过柴,影响口感。  要是嫌鲜吃胶质太重,还可以将它晒干之后再重新浸发,口感烟韧弹牙,而且还会有股甘香味。以前的广东有道经典菜,叫做“昆仑鲍脯”,以龙趸皮口、禾麻鲍烹饪而成,据说食味一绝。  目前,市面上所售的「龙趸肉」,大多数是急冻的冷冻肉。餐厅购买后若适当解冻,用来清蒸,味道非常好。▲急冻龙趸肉由于肉身厚,只要解冻得法,味道不差。  鱼腩是龙趸最为鲜嫩的部位,基本上一条龙趸上桌,龙趸腩是第一时间受到重点攻击的对象。若是把它放入事先熬好的浓汤里汆烫一下,那就更加美味了,汤汁爽滑的口感配上爽口弹牙的鱼肉令人垂涎,即使滚烫,吸着凉气撮着牙也要不停的往嘴里放。稀里哗啦、狼狈不堪的吃完一碗,抿着因为粘上大量胶原蛋白微微发粘的嘴唇,瞬间觉得人生完满了。  龙趸“五宝”  不过对于资深老餮来说,其实龙趸肉不过是等闲,真正会吃的,是龙趸身上的“五天王位”。香港资深食家唯灵说过,龙趸越大越好吃,过50斤的最好。大龙趸身上有五宝,一是颈骨,二是扣,三是肠,四是翅,五是下巴。以前大酒家一贴出大龙趸的水牌时,立即就有资深食家第一时间来派人下订。  当然,最好吃可算是龙趸扣、龙趸肠和龙趸颈骨。要知道,龙趸头对下的第三节到第五节颈骨,骨髓香滑,还有滋补的妙用,是很多香港富豪都会指定的滋补品,据说有养精益气的功效。  龙趸肠爽脆过人,又有丰富胶质,爆炒做汤都别有一番风味,与龙趸皮并称孖宝。以前在老式海味干货铺还偶尔可以见到有干货出售。不过由于缺乏老师傅晒制,龙趸肠已经几近绝迹失传。  龙趸扣,据大厨透露说,它其实是龙趸的胃部,非常爽脆,又有丰富胶质,尤其对关节有好处。爆炒最适合下酒。  至于鱼翅和龙趸下巴,由于龙趸本身就是厚肉鱼,所以鱼翅和下巴都是厚厚的连皮带肉,富胶质,脂肪含量又轻,嫩滑可口之余,还一次性能吃到三重口感,堪称一流。  ▲龙趸的鱼翅  购买龙趸须注意  1、要选鱼身、嘴和尾完好无损伤的。(损伤是由搏打、撕咬形成,证明在玻璃池待售时间长了,授氧也长了)  2、看型体,越大越好吃。  3、选择鱼身光泽较好的买。  4、选择皮最厚的买。  5、尽量选购鱼腩,或鱼腩附近部位。  菜品欣赏  龙皇披金甲  虾头入油锅煎炸至金黄,此为“龙头”,连皮的龙趸肉酿入虾胶先煎后炸,龙趸皮酥脆而有韧劲,虾胶鲜甜爽口,微作弓起状的造型,形象生动地成了披着黄金甲的“龙身”。  古法蒸龙趸  将龙趸的背肉均匀切片,厚度适中,上面铺上一层萝卜丝、青椒丝作为点缀,鲜香嫩滑的味道夹杂着干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金银蒜白玉蒸龙趸球  豆腐上放了大大片的龙趸肉,龙趸鱼块新鲜, 肉质肥美 ,入口甘香丰腴, 带有海鲜的甜味,味极香浓, 令人回味无穷。海红斑海红斑,也叫红斑鱼、石狗公,赤点石斑,俗称红斑、海红斑,是一种深海鱼类,由于身有红斑,故此得名。海红斑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域,香港、广东一带酒店常利用其制作高档菜肴,其体中长,侧扁,色彩变异甚多,通常呈褐色或红色,带有条纹和斑点。海红斑鱼肉细嫩,营养价值丰富,是嵊泗海珍著名特产,素为中外美食家们推崇。海红斑是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肉质鲜美,清蒸或煮姜丝清汤均宜。香港有活鱼作海鲜销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贵的。能在庞大的石斑家族中脱颖而出、跻身“四大鱼王”之列,和它喜庆吉祥的大红色外表是分不开的。海红斑色泽红艳瑰奇,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加上外皮富含胶质比一般鱼要厚韧一些,当蒸熟后搁在盘里,表皮没有破绽而颜色更加鲜丽。二、海红斑为什么这么贵?1、因为海红斑是深海鱼类,捕捞比较困难,而且产量不是很高,海红斑的价格是比较昂贵的。常见的海红斑鱼肉的价格一般维持在270元一斤,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浮动,比如在靠近海洋的地区,海红斑的价格就会便宜一些,在内陆地区还红斑的价格相对昂贵一些。在一些地区,海虹斑也会人工养殖,这些人工养殖的海红斑价格会相对便宜一些,基本维持在80元一斤。2、海红斑富含蛋白质,还含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非常有效果,可以保护身体提高免疫力。三、海红斑的做法1、清蒸海红斑常见的海红斑做法一般是清蒸,只需要将海红斑的内脏和外皮清理一下,放入锅中,再加入一些葱花和姜丝清蒸。清蒸之后的海红斑味道比较鲜美,鱼肉细嫩,非常适合大多数人食用。2、红烧海红斑海红斑洗干净,把肚子的黑膜刮干净。把鱼切2段,用1茶匙盐和2茶匙料酒腌10分钟。姜切片,葱切葱花备用。热油锅,把姜片爆一下。把鱼用水冲洗一遍,用厨房纸吸干水分,然后放入锅里煎。翻面再煎一会,把生抽、糖和料酒调匀,倒入鱼身上,盖上盖子中小火烧8分钟,迅速撒上葱花,再虚焖2分钟即可,咸香滑嫩。老鼠斑驼背鲈,俗称老鼠斑、鳘鱼、扁鮨,也叫青斑,是鮨科驼背鲈属动物,老鼠斑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其体扁平,身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老鼠斑的鱼皮胶质比较丰富,肉多刺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颇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老鼠斑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是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既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也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一、老鼠斑原产地在哪?老鼠斑色彩艳丽,行动缓慢,具有抢食性。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老鼠斑标准规格(大)6公斤以上,(小)2公斤以上。其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日本、印尼、澳洲、帕劳、关岛、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二、老鼠斑为什么价格那么贵?1、老鼠斑的市场价格大约在800~1000元左右一斤。石斑鱼价格的关键因素是口感好、营养高,其口感和营养多年来已在渔民和食客中形成共识,比如红斑、老鼠斑是公认的最好的一级石斑鱼,价格也最高,卖相好、大的红斑售价可以达到每斤300元,甚至400元以上。2、老鼠斑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其体扁平,背鳍棘10枚,无大牙,一般在45厘米以上,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色彩艳丽,行动缓慢,具有抢食性,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3、老鼠斑别称青斑、鰵鱼、驼背鲈等,为鮨科驼背鲈属鱼类,因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身体为奶油色,黑色斑点布满全身,让人感觉很喜庆,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礁石地区,能长到50厘米。4、老鼠斑的蛋白质含量充足,没有细骨,吃之真有“无骨一口爽”之感。老鼠斑含有大量磷质、碘质以及维生素等,多吃有益补充营养。青斑青斑又称斜带石斑、点带石斑,青鳍、泥斑,因体色呈青褐色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它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没有小刺,老少皆宜。目前我国产出的青斑鱼除在国内鲜销外主要供出口,为名贵鱼类。青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体侧有5条斜纹,具有橙红或红色斑点。另外除了尾鳍具斑点外,其它各鳍均为灰褐色。青斑属于名贵鱼类,肉质肥美,极为鲜嫩,而且营养十分丰富,深受食客的喜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会把老鼠斑也称作青斑。青斑产地在哪?青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青斑是海鱼吗?青斑是海鱼。青斑鱼,属鲈形目,为触礁性海洋鱼类,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等,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但由于捕捞和养殖的产量都较高,所以价格相对亲民,一般为80元/斤。青斑要和石斑鱼有什么区别?1、栖息地不同青斑鱼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而石斑鱼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2、体型不同青斑鱼,体长椭圆形,头较大,大于体高,体表颜色鲜艳有光泽,暗色横斑。而石斑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常呈褐色或红色。3、价格不同通常青斑鱼要比石斑鱼价格要略贵一些。青斑鱼怎么做才好吃?青斑鱼的做法可谓是多种多种,常见的有红烧和清蒸等等,现将红烧青斑鱼的做法简单分享给大家:1、食材:青斑、姜、葱、生粉、生抽、老抽、盐、耗油2、制作:(1)将青斑鱼清洗干净后去鳞。将鱼切成块装,然后用适量的盐抓一下。(2)加两勺生粉拌匀,将葱切段、姜切丝备用。起油锅,大火,将鱼入锅煎,把鱼块煎至两面金黄、(3)待鱼煎好后,加入生抽,老抽蚝油、姜以及清水,稍微煮2分钟。(4)起锅前加入葱段炒匀就可以上菜了。总的来说,青斑鱼肉质细嫩坚实,肉多刺少,脂肪含量低,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而且其价格不贵,做法多样,味道鲜美,老虎斑棕点石斑鱼,俗称老虎斑,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老虎斑是有名的石斑鱼,这种海产鱼类,分布在热带海域,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因为那里阳光充足,而且有丰富的食物资源,给它们的生长发育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产出的老虎斑营养丰富,肉质鲜美,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市场效益非常高,老虎斑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老虎斑是石斑里的普通品种,鱼皮较厚,头腩丰满,多肉爽脆,口感优于青斑,市场价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在市场中比较常见。一、老虎斑产地在哪?老虎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地都有分布,体型比较大,颜色为浅褐色,国内许多消费者将其作为了美味食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养殖,而且产出的老虎斑品质非常不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铁、钙等营养,有很好的美容养颜效果,市场需求也是非常高的。二、老虎斑养殖前景分析1、养殖效益高从老虎斑的养殖情况来看,是珍贵的水产品,市场价格卖得比较贵,一般卖40元一斤以上,鱼肉的品质上乘,而且可食用率高,养殖效益很不错。2、营养价值高老虎斑是出了名的珍贵鱼肉,含有大量的氨基酸、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比普通鱼肉价值高许多,有美容养颜的作用,现在深受消费者喜欢。3、饲料利用率高老虎斑过冬的时候,都会自己主动摄食,而且大多数养殖户知道老虎斑喜欢的食物,可以针对性的投喂,提高老虎斑的育肥速度,老虎斑的饲料利用率高,可以产生非常高的市场价值。金钱斑玳瑁石斑鱼,俗称金钱斑、、花头梅斑、花狗斑,因其体表的斑点呈六角形,如同钱币一般而得名。金钱斑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且澎湖出产的金钱斑是公认的最上品。金钱斑体长,呈椭圆形状,侧扁而粗壮。其头部、各鳍乃至全身一般呈淡黄、淡白或浅红色,其斑纹一般呈六角形或圆形,分布密集,反使全身呈现网状图案。金钱斑的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2条暗色带;胸鳍斑点不甚显着。金钱斑是一种高端的食用鱼类,其价格昂贵,肉质雪白细嫩,十分鲜美,是为鱼中上品。烹饪方式很多,不过做法越简单,越能品尝到极致的鲜美。金钱斑对海域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在恒温、光照充足、水藻含量多的海域,金钱斑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进食繁殖速度快,现在太平洋、澳大利亚、海南、福建、辽宁沿海等地都有分布金钱斑,这种优质海洋鱼类,肉质为白色,味道鲜美,食用的口感相当不错。珍珠龙趸珍珠龙趸又称沙巴龙趸、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公)与老虎斑(母)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花纹呈斑斓状,十分好看。肉质鲜嫩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可以用砂锅烹煮,或者是生炒,还可以把珍珠龙胆石斑鱼煎成酥酥脆脆的龙虎斑酥,比一般的龙胆石斑,口感更加软嫩有质感。目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商品鱼在早两年利润吸引下,大量养殖户涌进该市场,产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一斤左右的珍珠龙胆市场价格在50元/斤以上,一斤半以上的珍珠龙胆鱼市场价格在45-50元/斤左右。珍珠龙胆石斑鱼其实就是珍珠龙趸石斑鱼,是由龙胆石斑鱼与老虎斑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又叫做龙虎斑或珍珠斑。珍珠龙胆石斑鱼产地主要在海南,目前珍珠斑占据海南石斑鱼养殖量的70%,是国内养殖产量较高的地区,其它省份,如广东、福建、广西等有引进养殖,但规模产量不大。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特点1、杂交优势珍珠龙胆石斑鱼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商品鱼市场价格好,也可以做为观赏鱼,市场前景广阔。2、生长速度快珍珠龙胆石斑鱼最适水温24-30℃,因其杂交优势,遗传继承了老虎斑抗异性强和龙胆生长速度快的优点,可在池塘、网箱、工厂化等模式养殖,是目前国内人工育苗和养殖量最大的石斑鱼品种,约占石斑鱼产量的70%左右。珍珠龙胆石斑鱼多少钱一斤?珍珠龙胆石斑鱼由于利润高,吸引了大量养殖户涌进该市场,产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有所下降,一斤左右的珍珠龙胆市场价格在50元/斤以上,一斤半以上的珍珠龙趸鱼市场价格在45-50元/斤左右。东星斑东星斑因其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而被称为“星斑”,是深海鱼。东星斑也叫做七星斑,或者是豹纹鳃棘鲈,原产于中国东沙群岛,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部,野生的东星斑主要生长在10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污染少,且生长时期长,需要几十年左右。目前东星斑广泛分布在非洲、日本、澳洲、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及中国。这种鱼颜色艳丽、体态富贵优雅,在普遍长相怪异的石斑鱼家族中,算是颜值非常高的品种了。东星斑颜色丰富,有蓝色、红色、褐色、黄色等品种,其中以红色为最佳,红中带黑次之,略带粉色和通体黑色最次。东星斑的体形比一般石斑鱼要小和长,其头部细小,肉多且颜色雪白,十分鲜美。口感劲道,深得食客喜爱。自从东星斑被列为受保护的鱼类后,政府已经严厉禁止人们捕抓这种鱼,因此东星斑已经成为稀有品种的鱼类。因为东星斑的价值不菲,市场上经常有用其它的红色斑点鱼代替出售,如燕尾星斑。燕尾星斑产量较多,捕获后容易死亡,故鱼贩多会冷冻出售,价钱比东星斑便宜。它的肉质比东星斑要寡淡不少,尾巴较短且左右叉开,而东星斑尾巴则扁平如扇子。东星斑有养殖的吗?东星斑有养殖的,最近几年,随着特种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东星斑的养殖逐渐火爆。东星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体色艳丽。东星斑为雄雌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人工养殖东星斑,种苗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东星斑野生和养殖的区别是什么?1.活力不同野生的东星斑攻击性是很强的,靠捕食海中的其他生物为生,是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而养殖的东星斑,由于食物充足,攻击性较弱,且食饲料,并没有那么凶猛。2.外观不同野生的东星斑颜色是比较鲜艳亮丽的,但是人工养殖的东星斑,色泽则要偏淡,身体“惨白”,并且身躯也比较肥硕,没有野生东星斑那么细长。3.肉质不同野生的东星斑需要自己捕食来维持正常生活,运动量大,所以肉质更为紧实。而养殖的东星斑由于有人工投食,运动量较少,所以肉质较为松散,但是也非常细嫩。4.价格不同人工养殖的东星斑一般在120-150元/斤,野生的东星斑由于数量少、捕捞和保存难度大,价格则要更贵,且现在不能随意捕捞西星斑蓝点石斑,又名莹点石斑,俗称西星斑。西星斑也叫泰星斑、西星斑、帝星斑,学名蓝点鳃棘鲈,最显著特点是身上斑点为蓝色。西星斑身上布满蓝色或黑色斑点,整体呈褐色或灰绿色,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西星斑幼鱼常出现于潮池中,偶尔还会进入河口区,成鱼栖息于礁石斜坡、礁沙混合区及海藻繁盛区。西星斑的星点大而圆浑,外皮较厚,加上肉质结实,故一般是起肉炒球、斩件纹煮为多。一般来说,西星斑1条大概有3斤左右,市场报价每斤约400元。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东星斑与西星斑的区别:1、东星斑的星点较西星斑小,身体色泽较西星斑多;2、西星斑尾鳍后缘呈白色,接近后缘的地方有黑色纵带;3、东星斑价格昂贵,远超西星斑。西星斑和东星斑的区别1、外形西星斑也叫蓝点石斑,全身布满蓝色黑边圆点,其外皮较厚,肉质结实。东星斑又叫七星斑,因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像天上的星星,所以被称为“星斑”,至于“东”字,是由于其产自中国东部的东沙群岛。西星斑的外形跟东星斑一样,但是它的颜色和东星斑不同,东星斑是红色,西星斑是淡绿色。此外,东星斑的星点较西星斑小,身体色泽较西星斑多;西星斑尾鳍后缘呈白色,接近后缘的地方有黑色纵带。2、价格东星斑价格昂贵,远超西星斑,东星斑肉质鲜美,肉色非常的雪白,口感嫩滑,吃法多样,市场价格一般是300元多一斤,西星斑才100多一斤泰星斑斑鳃棘鲈,俗称泰星斑,主要产地在泰国海域,因其早期是由泰国进口的星斑而得名。泰星斑头部及身体呈红色、橘红或棕色、灰绿,全身布满蓝色远点,头部亦有少量斑点,而腹部则无斑点,接近后缘处有黑色纵带。泰星斑的外形与东星斑相似,但其身上斑点大于后者,头部和鳃盖处甚至有长条型斑点,可作为区分两者的依据。泰星斑的体型细长,生炊泰星斑是潮菜的做法,烹熟后露出雪白的鱼肉,非常诱人。东星斑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因此称为星斑,至于东字,主要是因为东星斑产地在东沙群岛。东星斑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斑鱼瘦长,头部细小。泰星斑与东星斑区别,一是斑点,东星斑的斑点是很小的点点,而泰兴班的点都很均匀,且要比东星斑的大。二是产地,东星斑产自南海东部的东沙群岛,而泰星斑主要产自泰国。三是市场价格,东星斑肉质白而鲜嫩,营养丰富,价格昂贵,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价格要比东星斑贵得多。金钱龙趸蓝身大斑石斑又名黑斑石斑鱼,又叫金钱龙趸。蓝身大斑石斑也有金钱斑的俗称,不过因其体型巨大,且主要分布在红海、非洲东部至大堡礁,国内市场较为罕见,故在业内金钱斑一般指的是上文的玳瑁石斑。蓝身大斑石斑鱼是海中大型鱼之一,体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头部则有黑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各鳍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纹。幼鱼之特徵与成鱼相似,唯体色较淡。蓝身大斑石斑为大型石斑鱼,已捕获记录2m长,180kg重。其性情温和不怕人,捕获难度不高,因其为极佳的食用鱼,经常为潜水渔夫捕捉,南非及澳洲大堡礁北部的国家公园已将其列入保护。此鱼极为罕见,很多从厨50年以上的老师傅,也没见到过一次,。其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我国台湾沿岸、南海亦有分布,最大体重可达110 kg甚至以上,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大型食用鱼类苏鼠斑黑驳石斑鱼又名珊瑚石斑鱼,俗称苏鼠斑、黑虎麻,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尼、菲律宾、南中国海、台湾、所罗门、马里安那群岛及澳洲。台湾南部产量较多。头部及体侧褐色至灰绿色,头部、体侧及各鳍散布着小于瞳孔的黑斑,背鳍基部后半部具三个黑斑,第一个斑最大且明显,其尾鳍呈圆形状。苏鼠斑适合煮汤,其肉质上佳,汤品十分鲜美。芝麻斑密点石斑又名布氏石斑,俗称芝麻斑,在潮汕又简称为麻斑,因全身布满像芝麻粒般微赤的圆点而得名,芝麻斑是南方海域常见的石斑鱼品种,常年生活在海岸边岸礁区里 。芝麻斑鱼头、鱼身和鳍都呈褐色。鱼体呈纺锤形,体侧斑点大于瞳孔。一般在5-8月集中上市。芝麻斑身体呈深棕色,鱼体呈纺缍形,胸鳍上有小黑点,尾鳍的边缘有鲜明的白边。芝麻斑肉色雪白,肉质嫩滑鲜美。由于其肉质偏嫩,容易散碎,在潮菜中常用作生炊。现潮汕酒楼常见的芝麻斑多为每条1-1.5公斤,偶尔也有2公斤以上。芝麻斑鱼在潮汕有人又简称为麻斑,身体深棕色,长满像芝麻粒般微赤的圆点,鱼体呈纺缍形,尾鳍后缘截平,背鳍软条部、臀鳍及尾鳍有单纯的白色,常年生活在海岸边岸礁区里。芝麻班怎么做好吃?和其他石斑鱼种类一样,芝麻斑也比较适合清蒸的做法。做法如下:1、食材:芝麻斑、姜、葱、香菜、橄榄油、生抽、白糖、料酒、胡椒粉等。2、制作:(1)鱼处理干净放入碟子里。(2)锅里注入适合清水,放入蒸隔架子把水烧开。(3)把装鱼的碟子放进去盖上锅盖大火蒸约十分钟。(4)打开锅盖把葱段放入再盖上锅盖焖数分钟。(5)取出碟子将水分倒掉备用。(6)烧热锅倒入适量橄榄油将姜放入爆出香味。(7)加入调好的生抽、白糖。煮开熄火。(8)装盘,最后放入香菜点缀一下。总的来说,芝麻斑肉色雪白,肉质嫩滑鲜美,在市场上还是很受青睐的。虽然我国养殖业比较多,但它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这一缺点较为明显,因此养殖户一定要结合当地市场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品种。红瓜子斑红九棘鲈又称宋氏九刺鮨,俗称红瓜子斑、网纹鲙、红舵,也叫红九棘、尾纹九刺鮨,因全身布满有褐红色或深棕色小点而得名,呈橙红色至黄褐色。红瓜子斑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诸岛、海南岛、澎湖列岛;在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达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亦有分布,这种鱼同样生性凶猛有弱肉强食相互蚕食的特性,喜欢独居。红瓜子斑属于雌雄同体,可按成长转换性别,首次性成熟为雌性,次年转换为雄性,最大体长可达57cm。红瓜子斑身呈红色,有时覆盖着斑点,尾部有V字形白色条纹。红瓜子斑是一种高档食用海水鱼,其鱼肉雪白,肉厚且爽滑,鱼味浓郁,不过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蓝瓜子斑蓝瓜子斑属于少见品种,原产于东南亚,在印度洋,亚丁湾南至南非阿尔弗雷德港,东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分布。也出现在印度洋西部的岛屿,包括毛里求斯和罗德里格兹。出海捕捞一船一般只能捕获1-2条,很难能够品尝它的味道,十分珍贵。蓝瓜子斑体型较大,一条大约有7斤左右,体型与红瓜子斑接近,体色呈浅蓝至青蓝色,全身布满圆形至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背鳍、尾鳍的末端均为黑色。蓝瓜子斑的鱼皮较厚,油润弹滑,肉质比较细嫩,而头部和鱼腩则可以清蒸,鱼肉滑炒,鱼骨煮汤,一鱼多吃。另外除了红蓝瓜子斑外还有一种更为罕见的白色品种,称为白瓜子斑。因为实属罕见,在此略去不表。我国进口的石斑鱼基本上在香港和深圳流通,这期间发现了一种长得非常高档的石斑鱼—黄鳍石斑鱼,台湾地区就从马尔代夫进口了大量的黄鳍石斑鱼苗研发规模化养殖。二、蓝瓜子斑为什么这么受欢迎?1、蓝瓜子斑是石斑鱼其中的一种,是石斑鱼中的土豪,在市面上是很少见的。原产于东南亚,其鱼皮较厚、油润弹滑,肉质比较细嫩。2、蓝瓜子斑是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有“海鸡肉”之美称。蓝瓜子斑的个头较大,身上带有淡蓝色斑点,很是特别。3、细点石斑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全身布满了黑点,斑点一般比较细小并且为深黑色,而市场上售卖的养殖“蓝瓜子斑”则没有斑点或者鱼身下半部分为棕色斑点,且斑点更大一些。4、蓝瓜子斑体型侧扁,像一颗瓜子,体色多为淡蓝色,有时候偏白有时候却偏黑,有的鱼身上会有一些淡棕色的斑点,有的则没有。价格在一百多到两百多不等,常见大小在一斤到两斤,也有超过四五斤甚至十斤的个体。蓝瓜子斑比红瓜子斑更为少见,被称为是石斑鱼中的“土豪”,这种鱼类产自东南亚,鱼皮很厚,油润细嫩却富有弹性。蓝瓜子斑的个头比较大,一条鱼有七斤重,全身都是宝,其头和鱼腩可用于清蒸,鱼肉可翻炒食用,而鱼骨亦可做汤,全身都是美味。点带石斑青斑又称斜带石斑、点带石斑,点带石斑鱼,鱼体黄棕色,散布赤褐色小圆斑及数条深色斑带,尾鳍呈圆形状。点带石斑鱼分布广泛,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均有出产,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其中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点带石斑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没有小刺,老少皆宜,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性价值的食用鱼,目前我国产出的青斑鱼除在国内鲜销外主要供出口,为名贵鱼类,青斑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点带石斑属鲈形目,为触礁性海洋鱼类,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等,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但由于捕捞和养殖的产量都较高,所以价格相对亲民,一般为80元/斤。青斑要和石斑鱼有什么区别?1、栖息地不同青斑鱼常栖息于沿海各地岛屿岩礁附近,而石斑鱼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2、体型不同青斑鱼,体长椭圆形,头较大,大于体高,体表颜色鲜艳有光泽,暗色横斑。而石斑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常呈褐色或红色。3、价格不同通常青斑鱼要比石斑鱼价格要略贵一些。青斑鱼怎么做才好吃?青斑鱼的做法可谓是多种多种,常见的有红烧和清蒸等等,现将红烧青斑鱼的做法简单分享给大家:1、食材:青斑、姜、葱、生粉、生抽、老抽、盐、耗油2、制作:(1)将青斑鱼清洗干净后去鳞。将鱼切成块装,然后用适量的盐抓一下。(2)加两勺生粉拌匀,将葱切段、姜切丝备用。起油锅,大火,将鱼入锅煎,把鱼块煎至两面金黄、(3)待鱼煎好后,加入生抽,老抽蚝油、姜以及清水,稍微煮2分钟。(4)起锅前加入葱段炒匀就可以上菜了。总的来说,青斑鱼肉质细嫩坚实,肉多刺少,脂肪含量低,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而且其价格不贵,做法多样,味道鲜美,花石斑蜂巢石斑俗称花石斑、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水海域,在我国见于南海。蜂巢石斑鱼体呈浅褐色,密被深褐色蜂巢状斑点,腹部斑点间隙较背部为宽,体长7-14厘米,各鳍均具与体色斑点一致的斑点。蜂巢石斑鱼为暖水性小型石斑鱼类,是珊瑚礁盘内最常见的鱼类,肉质十分鲜美。鲑点石斑鲑点石斑鱼别名红鲙、金鲙,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和臀鳍棘发达,体呈浅褐色,散布有许多橘黄色小斑点,背鳍和尾柄背方共有三个显著的褐色斑。鲑点石斑体型较长,体长约12-23厘米,呈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口稍大,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喜吞食鱼类和虾类。夏季产量较多。肉质佳美。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鲑点石斑鱼体色呈褐色,全身布满红褐色斑点,是驰名世界的海鲜珍品之一。鲑点石斑鱼价格是比较低的,并没有像其他的鱼那样比较的贵,但不同的地区鲑点石斑鱼价格是有差异的,以广东地区来说,鲑点石斑鱼价格在13块一斤左右,而在其他比较稀缺的地区的话一般就卖得比较的高。黑石斑美洲黑石斑鱼又名条纹锯、黑锯、条纹锯鮨,统称黑石斑,黑石斑鱼主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见于南海。属暖水性浅海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及珊瑚丛中。美洲黑石斑鱼体表旱深褐色或蓝黑色,鱼体侧扁而粗壮,椭圆形,口大,体被细鳞,带淡白或白斑,十分绚丽多彩,故还有翡翠斑、天星斑等称呼。其肉质丰腴、口感鲜软清爽、富含营养、骨刺少、骨肉容易分离,方便加工处理。黑石斑是一种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生长快、抗逆能力强、出肉率高、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良品质,商品鱼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价格为180-200元/公斤,据记载最大个体长2m,重176kg。二、黑石斑鱼怎么做好吃?1、清蒸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大葱1段,生姜1块,红椒1根,蒸鱼豉油1小碟。具体做法如下:先将大葱、生姜、红椒切成丝,泡水里备用!再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打上刀花,然后再表面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然后放入盘中,然后放上少许的葱姜辣椒丝,再放入上汽的蒸锅大火蒸10分钟,蒸好后倒掉汤汁,换上新鲜的葱姜辣椒丝,再淋上蒸鱼豉油,再用热油爆香葱姜辣椒丝即可!2、红烧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生姜1块,大葱1段,小米椒2个,香菜1根,食盐1茶匙,生抽2汤匙,蚝油1汤匙,大蒜5瓣,水淀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在表面打上刀花,然后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接着起锅加油烧热,将石斑鱼放入锅中,煎至焦黄,然后盛出备用,再放入葱片、姜片、蒜片、小米椒小火炒香,炒香后放入2碗清水,加入1茶匙食盐,加入2汤匙生抽,加入1汤匙蚝油,然后大火煮开,煮开后放入石斑鱼,再盖上锅盖,中火焖煮8分钟,8分钟后汤汁不多时,淋入水淀粉,大火收汁,等到汤汁浓稠时,即可出锅装盘,最后放上香菜叶子点缀!3、香煎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青红椒各1根,食盐适量,黑胡椒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去骨取肉,然后改刀成小块,接着将鱼肉用厨房纸巾吸干油分,再起平底锅,刷上一层植物油,然后将鱼块放入锅中,小火煎至两面焦黄,出锅前撒上食盐和黑胡椒粉即可,也可以适当的撒上青红椒粒提香点缀!豹星斑豹星斑又名皇帝星斑,别称杂星、黄尾鲈,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主要产于印度洋海域,在我国南沙群岛亦有产出。豹星斑的体型较长,呈椭圆形状,侧扁,它的尾鳍呈圆形或凹形。豹星斑的体色变化很大,常呈褐色或红色,而各鳍大多呈现黄色。而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侧有不规则的神色斑纹和斑点,其下颌要比上颌突出。豹星斑也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材,它的肉质细嫩洁白,香甜无比,营养丰富,十分受食客欢迎。豹星斑因其霸气的鱼身,有着“皇帝星斑”的美称,别称杂星、黄尾鲈,那么豹星斑产地在哪?品种有哪些特点?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一、豹星斑产地在哪?豹星斑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是非常凶猛的掠食者,主要产于印度洋海域、东南亚海域外、菲律宾等地,分布在西印度洋的日本南部至澳大利亚海域,在我国南沙群岛亦有产出。对于石斑鱼来说,越大的鱼口感越好,卖价也越高,同一种豹星斑,因为个体大小导致的价格差别可以达几十元至上百元。而且野生的石斑鱼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生长缓慢,肉质更好,营养更高,售价要大大高于人工养殖的石斑鱼。但是由于目前豹星斑还未能大规模人工养殖,所以数量较少。二、豹星斑的特点1、豹星斑全身布满细小的斑点,身上有明显的深色带,最长可达70cm,体型较长,呈椭圆形状,侧扁,它的尾鳍呈圆形或凹形。2、豹星斑的体色变化很大,常呈褐色或红色,而各鳍大多呈现黄色。而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侧有不规则的神色斑纹和斑点,其下颌要比上颌突出。3、豹星斑属于东星类的(新星),食用季节为7月-10月,身上有许多不规则的深色斑纹,或灰或黑,带霸气,所以有称之为皇帝星。4、豹星斑的鱼肉雪白嫩滑,鱼甜无比,嗜鱼者必吃。此外,因星斑可吃部份达 70%以上,符合经济原则,很受食肆欢迎。豹星斑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材,它的肉质细嫩洁白,香甜无比,营养丰富,十分受食客欢迎。豹星斑的市场价格非常高,在市场很少见,是名贵鱼类之一,在香港经常做刺身食用。杉斑杉斑也叫纹波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杉”是香港渔民对珊瑚的俗称,杉斑即珊瑚中的石斑。杉斑是渔民眼中物美价廉的石斑鱼类,好吃又划算,其肉厚鲜甜,骨少爽脆有嚼劲味道很鲜。清水石斑又名杉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杉斑的无论是外观模样,还是色泽花纹都与老虎斑十分相似,很难分辨。不过,杉斑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而老虎斑的双眼长在头顶。还有一个分辨方法就是老虎斑的体型要更大一些,重量可达40多斤,而最大的杉斑也只有6-7斤左右的大小。价格上杉斑也比老虎斑要便宜不少,现每斤约合人民币100左右。一、杉斑原产地在哪?杉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产地为东非、大溪地、日本和澳洲地区,是珊瑚礁常见的鱼类,喜欢在23-29℃的海水中生活,也是雌雄同体。每到繁殖期,杉斑会从不同区域的珊瑚礁做长距离的洄游聚集。二、杉斑和老虎斑有什么区别?1、杉斑的无论是外观模样,还是色泽花纹都与老虎斑十分相似,很难分辨。杉斑乍看略像老虎斑,致使皮上的斑块不同,颜色深浅各异。另外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老虎斑的眼睛长在头顶,而杉斑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2、还有一个分辨方法就是老虎斑的体型要更大一些,重量可达40多斤,而最大的杉斑也只有6-7斤左右的大小,体长达35cm左右。3、价格上,杉斑也比老虎斑要便宜不少,现每斤约合人民币100左右。三、杉斑的特点1、杉斑鱼为底栖性鱼类,其成鱼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及近岸岩礁区域,也有部分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泥质或淤泥质的海域。2、杉斑鱼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3、杉斑鱼的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存在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显著延长及收缩的现象,这是石斑鱼类发育过程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特征。4、杉斑鱼一般呈椭圆或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口大,两颌齿内行齿倾倒,体被小栉鳞,侧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型。以上就是杉斑产地的介绍,杉斑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食用鱼,是高蛋白、高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均衡的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海水鱼类,肉质嫩滑,十分鲜美。宝石石斑宝石石斑俗称流氓格仔、糯米格仔、白尾鲙,因全身不满宝石状的斑点而得名。宝石石斑主要产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国内则主要分布南海、南海诸岛、广东沿海、台湾,尤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宝石石斑体长,呈椭圆形,最大体长可达47厘米,通常体长为35厘米。其头部、体侧及各鳍的色泽较浅,全身散布着褐色、黄褐色或黄色的斑点,最大斑点有瞳孔般大小。花鹦斑花点石斑,又名花鹦斑、花英斑,因身上布满褐色斑点而得名。花鹦斑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恒春等海域。花鹦斑的头大而尖,身体呈卵圆形,头部大尾部小。其头部、侧身及各鳍均呈浅褐色,布满深褐色斑点,肉质嫩滑,十分鲜美。油斑云纹石斑,一般被称为电纹石斑,因其油脂含量十分丰富,又被称为油斑。油斑主要产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油斑一般体长13-15厘米,体型呈椭圆形,其色为浅褐色至褐色,体侧有5条暗棕色斑带,斑带在腹部分叉;体侧和各鳍上皆无斑点,另具黑色小点。油斑是石斑鱼类中的佼佼者,鱼肉品质较好,目前大量出口到国外,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另外,云纹石斑的油脂含量很丰富,因此也被称为油斑。云纹石斑产地在哪?云纹石斑鱼生活在水深100米以内、礁石或泥质底质的中下层海域。主要分布在温带海域,同其它暖水性石斑鱼略有不同,适应水温范围可达到5-32℃。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从越南海域到中国南海、东海至日本、韩国沿海。云纹石斑和褐石斑有什么区别?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的俗称分别为真油斑和假油斑,均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岩礁区和泥质底。这两种石斑鱼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但在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上却非常相似,那么它们两者具体有什么区别呢?褐石斑和云纹石斑的体侧都具有6条暗棕色横带,其形态也几乎一致,前部的横带同样延伸到头部。差别在于云纹石斑体侧分布云状白色斑块,褐石斑则布满细小白色斑点。另外,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在例如背鳍鳍条数、鳃耙数、幽门盲囊分支数等数量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可以作为鉴别云纹石斑鱼与褐石斑鱼的依据。如果是活鱼或者新鲜程度良好的冰鲜鱼,可以通过其背鳍、臀鳍和尾鳍后缘的白边进行判断,有一圈细小白边的是云纹石斑鱼,没有的是褐石斑鱼。另外,还可以通过用手触摸其前鳃盖后缘和数背鳍鳍条(石斑鱼背鳍由鳍棘和鳍条组成,前边较硬的为鳍棘,后边较软的为鳍条,)的方式进一步区分:云纹石斑鱼前鳃盖骨后缘成细小锯齿状,而褐石斑鱼前鳃盖骨后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突起。总的来说,云纹石斑肉味鲜美,是海水石斑鱼类中的极品。但市场上,很多人都会将它和褐石斑相互混淆,实际上褐石斑和云纹石斑是两个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不同物种,大家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特征来鉴别两者。褐石斑褐石斑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食用鱼,可人工养殖,野生品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及台湾等沿岸。褐石斑由于其体型外观与油斑非常相似,十分容易混淆,因此又被称作假油斑。褐石斑和油斑都有5条暗棕色的斑带,前部的横带同样延伸到头部。分辨方法是观察两种鱼体侧的特征:油斑体侧分布的是云状白色斑带,褐石斑则是布满细小白色斑点。褐石斑和假油斑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常有不法商人用褐石斑冒充油斑出售。七带石斑七带石斑又名七带斑,因其能在7-8℃的低温环境下生存而又被称作冷水石斑,其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及台湾等沿岸。七带石斑全身色泽呈浅褐色至灰褐色,体侧具有7~8条褐色斑带,并与7-9条淡色至白色横带相间排列,两种斑带对比鲜明,特征显著,较容易辨认。七带石斑鱼的含肉率很高,其肉富含矿物元素,可以清蒸、红烧以及煮汤,出品肉质鲜嫩且有营养。宽带石斑宽带石斑俗称纵带石斑,主要分布于印度、朝鲜、日本以及南海及东海南部、台湾高雄等地区。宽带石斑体型长,呈椭圆形,幼鱼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侧偏白色,体侧具2条镶黑缘的白色宽斜带,背鳍和尾鳍都有黑点及线纹。成鱼体一致为灰色,体侧白带逐渐消失,黑缘则转为线纹或斑点。宽带石斑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清蒸最能体现其鲜美。六带石斑六带石斑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因其体侧有6条斑带而得名。六带石斑一般体长7—15厘米,体呈棕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带,带间排列整齐,带的宽度大于两带之间的距离。六带石板主要产于爪哇,是一种经济食用鱼,国内较为少见。一、六带石斑鱼的产地在哪?六带石斑鱼的产地主要在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中国一般只生产于南海。二、六带石斑鱼有何特点?六带石斑鱼一般体长7-15厘米,体呈棕色,体侧有6条褐色横带,带间排列整齐,带的宽度大于两带之间的距离。背鳍1个;尾鳍圆扇形,有众多不规则的黑斑点,背鳍、臀鳍浅黄色。三、石斑鱼怎么做好吃?1、清蒸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大葱1段,生姜1块,红椒1根,蒸鱼豉油1小碟。具体做法如下:先将大葱、生姜、红椒切成丝,泡水里备用!再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打上刀花,然后再表面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然后放入盘中,然后放上少许的葱姜辣椒丝,再放入上汽的蒸锅大火蒸10分钟,蒸好后倒掉汤汁,换上新鲜的葱姜辣椒丝,再淋上蒸鱼豉油,再用热油爆香葱姜辣椒丝即可!2、红烧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生姜1块,大葱1段,小米椒2个,香菜1根,食盐1茶匙,生抽2汤匙,蚝油1汤匙,大蒜5瓣,水淀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在表面打上刀花,然后淋上料酒,涂抹均匀,再抹上食盐,涂抹均匀,接着起锅加油烧热,将石斑鱼放入锅中,煎至焦黄,然后盛出备用,再放入葱片、姜片、蒜片、小米椒小火炒香,炒香后放入2碗清水,加入1茶匙食盐,加入2汤匙生抽,加入1汤匙蚝油,然后大火煮开,煮开后放入石斑鱼,再盖上锅盖,中火焖煮8分钟,8分钟后汤汁不多时,淋入水淀粉,大火收汁,等到汤汁浓稠时,即可出锅装盘,最后放上香菜叶子点缀!3、香煎石斑鱼准备食材如下:石斑鱼1条,青红椒各1根,食盐适量,黑胡椒粉适量。具体做法如下:将石斑鱼清理干净之后,去骨取肉,然后改刀成小块,接着将鱼肉用厨房纸巾吸干油分,再起平底锅,刷上一层植物油,然后将鱼块放入锅中,小火煎至两面焦黄,出锅前撒上食盐和黑胡椒粉即可,也可以适当的撒上青红椒粒提香点缀!弓斑石斑弓斑石斑又名吊桥石斑鱼、弧纹石斑鱼,主要分布于大西洋至印度洋海域,国内则见于沿海及台湾地区。其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呈浅黄色,因有多条暗褐色弧形宽带而得名。弓斑石斑的肉味平平,并不是重要的食用鱼,适用于煮汤,富含胶原蛋白。巨石斑巨石斑鱼又名鲈滑石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在我国台湾海域亦有。其体型较长,整体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长一般为10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200厘米,重达400斤。巨石斑鱼呈淡灰绿色或褐色,全身散布着暗橘红色或深褐色的圆形深色斑点,斑点中央色泽较周围深,另外在背鳍有一大型的暗色斑块,有个别还会有5条暗色垂直斑纹。巨石斑鱼是一种经济食用鱼,已有人工养殖,清蒸食用最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摄入的食物较杂,有可能含有热带海鱼毒。玛拉巴石斑玛拉巴石斑主要产于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暖水海域,在我国台湾地区亦有分布。其体色呈浅褐色,有五条微斜的暗色褐带,有时不显著,腹侧的班带会出现分叉。它的头部、体侧、胸部等部位均有黑褐色斑点,另外头部和体侧还会散布着白色斑点及斑块。玛拉巴石斑是一种美味的食用鱼,清蒸红烧均可,十分鲜美。七星斑豹纹鳃棘鲈又名花斑刺鳃鮨、豹纹豹鲙、珊瑚鳟鱼,俗称七星斑,主要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地区。七星斑的体型长且硕壮,体长可达120厘米,其身体及头部呈橄榄色至红褐色,头、身体及鳍布满细小的蓝点,胸鳍呈红色,尾鳍后缘部分有不明显深色带。七星斑的鱼肉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在市场上均会切成小块出售,头可煮清汤、背肉宜清蒸,腹肉红烧最美。吻斑石斑吻斑石斑鱼主要产于印度洋至太平洋暖水海域,最大体长可达35厘米。其头部及体侧呈淡色,全身布满了六角形暗斑,斑点间隔很小,因而形成白线条。它的体背有5个黑斑,各鳍也均具暗色斑点及白色线条。吻斑石斑鱼可做食用鱼和游钓鱼,以清蒸食用为佳。细点石斑细点石斑鱼又名高体石斑、蓝鳍石斑鱼,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在我国台湾、澎湖海域亦有产出。其头部及体侧呈淡灰蓝色,全身包括各鳍密布着小黑斑及一些呈锯齿状、不现则状的较大黑点,特征显著。细点石斑鱼是一种经济食用鱼,亦常被展示于水族馆中,适于清蒸。镶点石斑镶点石斑鱼又名黑点格仔,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区,在我国台湾、澎湖海域亦有产出。镶点石斑鱼体型较长,为椭圆形,头部较大,呈浅褐色,体侧有6条暗褐色斑带,边缘列有黑色斑点,而各鳍也具有褐色斑点。镶点石斑鱼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食用鱼,适于清蒸或煮汤,肉质鲜美。三斑石斑三斑石斑又名红皮鲙,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台湾及中国大陆。其体型较长,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部及体侧呈淡褐色,散布着红色或红褐色的小斑点,背鳍具一较眼大的暗色斑,背鳍软条部中间部位另具一小暗色斑,另一小暗色斑於尾柄处,因此三斑而得名。三斑石斑是一种经济食用鱼,已成功实验人工养殖种类,这种鱼肉质细嫩,清蒸烹饪最佳。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鱼类,成长时间需要10年以上,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面对绝种危机。由于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多种石斑鱼濒临灭绝,价格也是越来越高,于是就有了文首的各种天价石斑鱼新闻。不过,在意识到石斑鱼数量的逐年减少,不少餐厅都表示不会再销售石斑鱼,而会用其它海鲜代替。希望在未来,我们还能烹饪、品尝到这种珍贵的美味。发布于 2022-05-15 17:48石斑鱼海鲜吃鱼​赞同 5​​7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风连熊熊随笔跟题目说的一样,随手写

石斑鱼怎么选,如何吃?常见石斑鱼大全 - 知乎

石斑鱼怎么选,如何吃?常见石斑鱼大全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石斑鱼怎么选,如何吃?常见石斑鱼大全虎晨看大千世界在海洋中有这么一类鱼被统称为石斑鱼,已有记录的近100多种,其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北部湾及南沙群岛广泛分布着其中的10属67种。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石斑鱼大家族中有的周身色彩艳丽斑点貌若天仙,有的色温性和静若处子,更有的形怪色异,凶狠残暴。同一个名称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相貌却又都是美味的至臻。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是硬骨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类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水海域。 这种鱼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口感至臻。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今天易哥带大家盘点下这些年那些最受欢迎的石斑鱼。东星斑 东星斑也称七星斑或豹纹鳃棘鲈,原产于中国东沙群岛,生性凶残贪吃,喜欢清晨及午后觅食,幼鱼喜欢吃龙虾而成鱼则以珊瑚鱼为主,有时也吃同类的幼鱼。东星斑主要分布在非洲、日本、澳洲、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及中国。这种鱼鳃盖骨有三个扁平棘,胸鳍宽大,头部、体侧及鳍散布着淡蓝色小斑点,体呈橘红色至红褐色有时也带黑色小斑点,吻圆钝而口裂很大。 东星斑得名源于在中国东沙群岛的星斑,其外形和色彩与一般的石斑鱼不同,颜色缤纷,美丽诱人。其鱼味淡中含鲜,肉质嫩滑洁白,深受美食家的喜爱,全年可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经常用珊瑚斑冒充东星斑,两种鱼粗看相似,但细看珊瑚斑体色要比东星斑深,斑点也较为大,肉质正宗的的东星斑要差,因此其价格也较低。花尾龙趸 花尾龙趸也叫龙胆石斑,其实龙趸也是个统称,它们的共同点是体型巨大并且鱼鳞被鱼皮所覆盖。全年可上市,它是鮨科类最大体型的暖水性鱼种,原产地在澳洲,现在也广泛分布于非洲、印度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中国的台湾及香港地区。 龙趸石斑生性凶猛领地意识非常强,甚至以小型鲨鱼及海龟为食,除此之外它还以龙虾、蟹类、鯆鱼为食。由于经常独自生活在深水海域的珊瑚区及沟壑中,因此肉质结实皮层丰厚坚韧,成鱼最大可长至2.7米体重可达半吨。其巨大的体型也被成为“斑王”也是昆士兰海洋生物的代表。 鱼不可貌相,这种鱼鱼鳍大而锋利,体侧呈七条横斑,鱼皮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同时由于其以龙虾蟹类为食间接摄取了虾青素是天然的胞外抗氧化剂,因此长相丑陋的它也被誉为“美容护肤之鱼”。老鼠斑 老鼠斑也叫苏鼠,是原产于东西沙群岛的暖水性鱼种,现在分布于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澳洲、印度、及中国台湾地区。它们是昼伏夜出的鱼类,觅食时会利用进化后的长嘴啄食缝隙里的鱼贝,比一般的石斑鱼“善良”,体长最大可达70cm一般为20-30cm,可人工繁殖,但其生长速度很慢,容易夭折,因此市面以野生为主。 老鼠斑上市期主要集中在6-8月,其肥美肉软,鱼油丰厚且鱼味浓香,在全世界老鼠斑仅一属一种,在石斑鱼大家族中“鱼口”凋零较为稀有,因此在各大饭店中也被当做顶级海鲜食材。蓝星 蓝星也称蓝点鳃棘鲈,来自于中国西沙群岛,主要分布于越南、红海、东非、澳洲和日本。与东星斑觅食规律相似,但是在马达加斯加的蓝星一般是在晚上觅食,体长可达60cm。该鱼体长且呈椭圆形,体色呈暗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都布有蓝色大而浑圆的斑点。胸部有一大片淡蓝色区域。 蓝星斑鱼味清淡,肉质滑嫩细致,外皮比东星斑厚,有时也被叫做西星,一般主要上市季节为5-8月。豹斑 豹斑有时也被叫做星斑,原产于西沙群岛和菲律宾,主要分布在东非、日本、澳洲、中国、菲律宾。该鱼生性凶猛,繁殖期会做短距离洄游,主要上市期为3-10月。 成鱼体长一般为1.25m,体重24公斤。其胸鳍红色,头、身及鳍布满细小蓝点。主要分为两种颜色,有五条黑色横带,体延长而壮硕。 星斑皮薄带胶质,肉质洁白结实滑嫩食味颇佳。这种鱼身存霸气,又皇帝斑的美誉,业内也称其为“大豹斑”简称杂斑。另外竹星、泰星斑都属于星斑系列产量不多。红瓜子斑 红瓜子斑也叫红九棘、尾纹九刺鮨,来自于印尼和菲律宾,其次在日本、澳洲、非洲、印度、缅甸、泰国、中国也有分布。这种鱼同样生性凶猛有弱肉强食相互蚕食的特性,喜欢独居。红瓜子斑属于雌雄同体,可按成长转换性别,首次性成熟为雌性,次年转换为雄性,最大体长可达57cm。红瓜子斑身呈红色,有时覆盖着斑点,尾部有V字形白色条纹。 其肉质洁白,结实且滑嫩,鱼味浓厚和老鼠斑相似,体型整体丰满,鱼腹和鱼背的线条分明,活像一颗瓜子。燕尾斑 燕尾斑也叫侧牙鲈,原产地是菲律宾或越南,在斐济岛、印度洋、斯里兰卡、南非、柬埔寨、中国等地也有分布。它们喜欢白天在礁石区域游荡,也是雌雄同体,外形与东星斑相像,区别是其尾鳍呈弯月或燕尾形。燕尾斑喜欢栖息在岩礁,所以无法用渔网大量捕捞,产量有限,再加上从海上捕捞后见光即死,所以渔民捕捞后会饲养一段时间,待它适应光线后才敢放入暂养池,现在市面上的多为养殖产品。红斑 红斑也叫赤点石斑鱼,主产于中国,喜欢单独生活,每年夏季开始大量繁殖,成鱼体长一般为20-30cm,最长可达50cm。 香港地区在20世纪80-90年代原也有红斑,但后来由于海水污染和捕捞过度,现在已是一鱼难求。红斑肉质鲜美滑嫩,肉质丰厚,含有浓厚丰富胶质,风味口感盛佳。选购红斑区分养殖和野生较难,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其外观颜色,野生色泽鲜明,鱼鳞闪烁,养殖红斑鱼皮略带黝黑。芝麻斑 芝麻斑也叫宝石石斑鱼、流氓格仔,是暖温性中下层鱼类,生性凶残但极为机警,以肉食为主,饥饿时会互相残杀,也是雌雄同体,成语一般体长为25-30cm。这种鱼头、鱼身和鳍都呈褐色。鱼体呈纺锤形,体侧斑点大于瞳孔。 芝麻斑一般在5-8月集中上市,而且经常与黄石钉混淆。最大的区别是芝麻斑身体会布满明显斑点,而石钉的斑点并不明显。红钉 红钉也叫黑边石斑鱼,主要分布在东非、日本、韩国、澳洲及中国。属于肉食性鱼类,喜欢躲在石头后边捕猎,也是雌雄同体,在20世纪80年代其成鱼体长一般为40cm,而如今只有16cm。这种鱼体侧有8-10条横纹,口大眼小吻长,全身有殷红、浅红相间的横带。 其肉质爽滑,但嫩滑程度不及东星斑,较小肉薄。主要上市期为每年的3-7月。老虎斑 老虎斑也叫棕点石斑鱼,学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英文名:Tiger Grouper。老虎斑主要分布在马来、 日本、澳洲、 非洲、 中国,为暖水性鱼类,生性凶猛多疑,一般不会轻易外出捕食,一旦捕食后会迅速游回到隐蔽处。另外老虎斑很挑食,当食物不合口味后,会将其吐出。一般成鱼体长为50cm最长可达1.2m,寿命可达40年。 这种鱼眼小口大,头部及体侧散布许多不规则褐色斑。整体呈长椭圆形,尾鳍有黑色鞍状斑,同时有五块不规则深褐色斑纹排列。老虎斑近年来渔获体积也在不断减小。其头大骨多,皮厚又韧,入口比一般的石斑口感粗糙,但是养殖的石斑鱼口感上有很大的改善。杉斑 杉斑也叫纹波石斑鱼、清水石斑鱼,主要分布在东非、大溪地、日本和澳洲,是珊瑚礁常见的鱼类,喜欢在23-29℃的海水中生活,也是雌雄同体。每到繁殖期,杉斑会从不同区域的珊瑚礁做长距离的洄游聚集。杉斑乍看略像老虎斑,只是皮上斑块不同,颜色深浅各异,另外二者最大的区分是老虎斑眼睛长在头顶,杉斑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最大体长可达35cm,体重6-7斤。 杉斑是渔民眼中物美价廉的斑类,好吃又划算。其肉厚鲜甜,骨少爽脆有嚼劲味道很鲜。海青斑 海青斑也叫点带石斑鱼,主要产于非洲、日本、澳洲和西太平洋。是一种珊瑚鱼,性情活跃且摄食量大,有多次产卵的特性。该鱼身上隐有5条云纹的深色斜带,最后一条在尾柄上。 海青斑养殖和野生区分以色泽最为明显,前者色泽柔和,鱼身有自然感,野生鱼眼为青色。乌丝斑 乌丝斑也叫横纹九棘鲈,分布非常广泛,背鳍与一般的斑类有区别,身有多条斑纹,看似油斑,但条纹多于油斑,据了解盛产于南中国海七洋州附近。 乌丝斑名字有斑但是其外表与斑类并不相似,除了高耸的背鳍,深咖色的外表,血色的嘴唇外,倒与冧蚌相似。所谓乌丝是指其色泽。主要上市期为3-10月。油斑 油斑也称褐带石斑鱼,主要产自日本沿海,生性凶残一般在早晨或傍晚外出觅食。油斑体侧有6条暗棕色斑带,体呈浅褐色。在日本相扑选手很爱吃油斑的火锅。在日本和韩国其作为高级食材,价格要比青斑高出3-4倍。 油斑之所以被冠以“油”是因为养在渔港总是不停的游弋,从鱼缸观赏全身油润捞出后更是光可鉴人。花鬼斑 花鬼斑也叫玛拉巴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Malabaricus,英文名:Spotted Grouper。花鬼斑主要产自日本、澳洲、非洲和红海生性凶残且贪吃,经常栖息在洞穴中,属于雌雄同体,最大体长可达2.34m。但是有些花鬼斑品种的鱼体呈团圆而侧略扁。 花鬼斑也俗称青鬼,20世纪80年代的青鬼斑比较大,颜色也靓丽许多。青斑和花鬼斑相似,差异在于花鬼斑有白色白点,而青斑没有。花头梅 花头梅也叫六角石斑鱼,是暖水高层鱼类,若水温降至18℃就会失去食欲,该鱼会自相残杀一般夜间觅食,也是雌雄同体。 花头梅口味一般,肉质粗糙硬实,不够滑嫩。因此在选购时应该多挑选体形肥胖的。花英斑 花英斑也叫带帽石斑,主要产自中国、日本、澳洲,属于较小型的石斑鱼,全年均产,但是以春夏季较多。其口大眼小,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有两条暗色带,尾鳍圆形,全身布满不规则玳瑁似的斑点或网状图案。因为斑间隔之狭窄成网状图案,因此也叫花英,另外花头梅与花英斑相似但是身上的斑块不同。梭罗斑 梭罗斑也叫纵带石斑条板或宽版鮨,实际上也属于杂斑类,包括纵带石斑、宽带石斑和小纹石斑。都属于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他们对水温要求较高,不能生活在15℃以下的环境中。最大体长可达2.7m,口大眼小吻长,鱼体呈椭圆形并且粗壮,有两条灰色纵带边褐色且鳍与尾上有不规则暗褐色斑,体侧有5条绿色和灰色相间的纵带。 市面上常见的两种梭罗斑,一种外表布满浅红色的幼细星点,与芝麻斑相似,只是鱼头至尾部多了3条窄身的灰白色纹,鱼身流线优美;另一种外表褐白色相间,鱼纹鲜明,鱼体略肥。至于为何叫梭罗斑,主要因为两色间的坑纹与一种梭罗鱼相似,但确是一种斑类,故称其为梭罗斑。梭罗斑鱼肉雪白,鲜甜清香,鱼皮富含胶质,略带粘却非常可口。 易网聚鲜 http://www.ewfresh.com 优质东星斑线上、APP同步有售想体验凶残过后的美味?欢迎新老客户关注和选购。发布于 2019-11-20 09:54海洋生物渔业鱼类​赞同 171​​9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都是石斑鱼有啥不一样?--健康・生活--人民网

都是石斑鱼有啥不一样?--健康・生活--人民网

健康・生活

--

用户中心

安全退出

登录|注册

资讯

政策声音

行业热点

医学前沿

观察评论

推荐

健康社区

中医药

消费洞察

图说

科普

保健养生

美容护肤

生活宝典

减肥健身

平台

公立医院党建云

老龄健康服务

热词:滚动 消费 时尚 妇幼 食品 酒业 茶业 彩票 经济・科技・生态 文旅・体育

人民网>>健康・生活

都是石斑鱼有啥不一样?

2018年10月19日10:10 来源:农民日报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在海鲜市场采购时,会被到各种“名目”的石斑鱼“绕晕”,消费者在餐馆点餐时也常常为那些复杂而又有着细微差别的名字感到困惑,例如:青斑鱼、红斑鱼、虎斑鱼、老鼠斑、东星斑、珍珠龙胆石斑鱼、龙趸等等。都是石斑鱼,到底有啥不一样?今天我们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

  石斑鱼,为鲈形目�l科石斑鱼属、九棘鲈属、鳃棘鲈属等鱼类的总称。其种数多,具相当复杂的生态层性,并且具有领域性及拟态行为,一般栖息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主要以鱼类、虾、蟹、端足类等为食。石斑鱼大部分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几年后再转换成雄性。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下常见的石斑鱼以及大致的销售价格:

  红斑鱼

  红斑鱼,学名赤点石斑鱼,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台湾、东海、韩国及日本。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

  红斑的胸鳍呈圆形,中央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灰褐色;头部、体侧和奇鳍上散布小型橙黄色、红色或橘色斑点;体侧另具6条不显之暗横带。背鳍基底具一黑斑,最大体形50厘米。

  红斑鱼是名贵的经济鱼类,产量也比较大,在各地的价格都相当高。目前养殖的红斑鱼也比较多,野生合规格的赤点石斑鱼的售价可达800元/斤。

  青斑鱼

  青斑鱼,即点带石斑鱼,其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青斑的胸鳍为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尾鳍圆形。头部及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的及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在背鳍硬棘前缘,最后一条在尾柄上。最大可长到100厘米,150千克以上。

  青斑鱼的体形较大,捕获产量较多,养殖产量也不少,价格较为便宜,一般为80元/斤。消费者在餐馆中最常见到的就是青斑鱼了。

  老虎斑

  老虎斑,是指棕点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西起非洲东岸,东至萨摩亚及费尼克斯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等。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淡黄褐色;头部及体侧散布许多大型不规则之褐色斑;尾柄具一黑色鞍状斑;头部、体侧及各鳍另散布许多小暗褐色斑点,最大可长到120厘米。

  老虎斑是具有经济性的食用鱼种,也可用于水族馆展示,得益于其霸气的名字,价格往往也不菲,可达到300~400元/斤。

  老鼠斑

  老鼠斑,又叫驼背鲈、尖嘴��仔、观音��,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中国南海、菲律宾、印尼、澳洲、关岛等地区。体呈淡色至绿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上具许多隔开的大小不一的圆形黑斑;体侧的一些斑点和奇鳍基部被一个较大的暗斑覆盖。幼鱼上的黑色斑点比成鱼少,其大小与眼睛相同甚至更大,最大体长可达71厘米。

  老鼠斑是名贵的经济鱼类,需求量大,在市场上却很少见。虽然也有养殖,但价格还是居高不下,野生合规格的老鼠斑可达1000元/斤。

  龙趸(dǔn)

  龙趸,其实指的是鞍带石斑鱼。这种鱼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地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

  龙趸的胸鳍呈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稚鱼体呈黄色,具三块不规则之黑色斑,随着成长,黑色斑内散布不规则的白或黄色斑点,以及各鳍具黑色斑点;大型成鱼体呈暗褐色,各鳍色更暗些。龙趸是石斑鱼中的巨无霸,最大可长到270厘米,400千克。

  龙趸最多的用途,其实是常用于水族馆的展示,由于它们的体型巨大,网上也经常有新闻报道其夸张的价格,其实更多的目的是为博人眼球。

  珍珠龙胆

  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由老虎斑(母)和龙趸(公)两种石斑鱼培育出来的杂交新品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由于珍珠龙胆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迅速占据海南石斑鱼养殖量的70%,成为石斑鱼养殖的第一品种。目前养殖产量较高,市场价格在40~50元/斤。

(责编:许心怡、许晓华)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医生APP

相关新闻

厦门高崎渔港迎来24艘渔船靠港 全面开渔一周大批海鲜上市

热门点击排行榜

1端午养生,健康一夏!这些要点一定要掌握2世界献血者日:捐献可再生的血液 拯救更…3国家卫健委:截至6月12日全国累计接种…4世界献血日:接种新冠疫苗后可以献血吗?…5浙江温州完成重点区域人员第一轮核酸检测…6核酸检测阳性却不传染是怎么回事?7国家卫健委:6月13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8献血对身体有没有损伤?有哪些注意事项?…9“上吊式”健身能治疗颈椎病?注意:可能…10想让孩子长个子?家长别错过这个关键的时…

迈向健康中国2030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电话:010-65367951 邮箱:health@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14]2108-30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039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产期刊网

中国水产期刊网

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首页

期刊分会

期刊

专家库

机构库

投稿指南

 水产词典

会议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文献

首页

期刊分会

 期  刊 

专家库

机构库

投稿指南

水产词典

会议

关于我们

论文

首页 > 

中国水产科学 > 

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2018, 25(4): 737-752.

doi: 10.3724/SP.J.1118.2018.18110

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丁少雄

1,2

,

刘巧红

1,3

,

吴昊昊

2

,

曲朦

3

1. 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 厦门 361102;

2. 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3. 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收稿日期:2018-04-01

修回日期:2018-04-16

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0700);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6001). 

关键词:

石斑鱼类;生物学;资源;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A review of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biology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of groupers

DING Shaoxiong

1,2

,

LIU Qiaohong

1,3

,

WU Haohao

2

,

QU Meng

3

1. Fuji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Xiamen 361102, China;

2. Marine Biodiversity and Global Change Research Center, College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102, China;

3. State-Province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product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102, China

Received Date:2018-04-01

Accepted Date:2018-04-16

Web Publishing Date:

Keywords:

groupers; biology; resources; artificial breeding; research advances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参考文献

石斑鱼(Epinephelidae)是名贵的海产鱼类,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近岸岩滩和珊瑚礁水域,是岩礁生态系生物群落的重要类群。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类生物学、生态学、渔业资源及人工繁育养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合报道石斑鱼类的形态比较特征,栖息、摄食和繁殖习性,系统演化与分类,种类地理分布,人工繁育等研究进展以及养殖发展概况;报道全球石斑鱼自然资源明显衰退的现状评估以及对石斑鱼资源保护的共识和相关的渔业管理措施。此外,根据作者多年开展的鱼类遗传生物学研究,指出强化我国海域野生石斑鱼资源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杂交石斑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加强石斑鱼杂交选育行业管理,是我国石斑鱼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Groupers (family Epinephelidae) are an important group of marine fishes, which inhabit coral reefs and rocky coastlines of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They are top predators and keystone species, which are central to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as well as major sources of food, economic income, recreation for fishermen, and display animals. However, many species are threatened by overfishing,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pollution, and hybridization with commercial stock escapees. Such threats to their longer term existence emphasize the need for well-developed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plans that include best practices for their farming. To address these needs, we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grouper biology, ecology, fishery resources, and farming. Specifically, we synthesized global research on grouper morphology, behavior, ecology,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with more applied knowledge on their artificial breeding, aquaculture, fishery management and public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In particular, we used our synthesis of grouper genetics to conclude that hybridization with commercial escapees remains a major, but largely overlooked threat to the long-term integrity of many natural groups. Thus, we suggested greater oversight on artificial hybrid breeding programs. Such focus should be a primary component of any future plan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hinese fishery and farming industries for groupers.

参考文献

[1]

Heemstra P C, Randall J E. Groupers of the World (Family Serranidae, Subfamily Epinephelinae):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Grouper, Rockcod, Hind, Coral Grouper, and Lyretail Species Known to Date[M].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3.

[2]

Helfman G, Collette B B, Facey D E, et al. The Diversity of Fishes:Biology, Evolution, and Ecology[M]. John Wiley & Sons, 2009.

[3]

Liu M, Sadovy Y J. Habitat associ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hocolate hind, Cephalopholis boenak (pisces:Serranidae:Epinephelinae), at ping chau island, northeastern hong kong waters[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05, 74(1):9-18.

[4]

Shpigel M, Fishelson L. Territoriality and associated behaviour in three species of the genus Cephalopholis (pisces:Serranidae) in the gulf of aqaba, red sea[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991, 38(6):887-896.

[5]

Randall J E. Food Habits of Reef Gishes of the West Indies[M]. University of Miami, Insitute of Marine Science, 1967.

[6]

Vail A L, Manica A, Bshary R. Referential gestures in fish collaborative hunting[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1765.

[7]

Bshary R, Hohner A, Ait-el-Djoudi K, et al. Interspecific communicative and coordinated hunting between groupers and giant moray eels in the red sea[J]. PLoS Biology, 2006, 4(12):e431.

[8]

Chan T T, Sadovy Y J. Reproductive biology, age and growth in the chocolate hind, Cephalopholis boenak (bloch, 1790), in hong kong[J].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2002, 53(4):791-803.

[9]

Siau Y. Population structure, reproduction and sex-change in a tropical east atlantic grouper[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994, 44(2):205-211.

[10]

Tanaka H. Sexual maturation and sex reversal in red 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J]. Bulletin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Aquaculture, 1990, 17:1-15.

[11]

Liu M, Sadovy Y J.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factors on adult sex change and juvenile sexual differentiation in a diandric, protogynous epinepheline, Cephalopholis boenak (pisces, serranidae)[J]. Journal of Zoology, 2004, 264(3):239-248.

[12]

Erisman B E, Rosales-Casián J A, Hastings P A. Evidence of gonochorism in a grouper, Mycteroperca rosacea, from the Gulf of California, Mexico[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08, 82(1):23-33.

[13]

Sadovy Y J, Colin P. Sexual development and sexuality in the nassau grouper[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995, 46(6):961-976.

[14]

邹记兴, 陶友宝, 向文洲, 等. 人工诱导点带石斑鱼性逆转的组织学证据及其机制探讨[J]. 高技术通讯, 2003, 13(6):81-86.Zou J X, Tao Y B, Xiang W Z, et al. Histological evidence and mechanisim in artifical inducement of sex reversal of the grouper, Epinephelus malabaricus[J].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3, 13(6):81-86.

[15]

李广丽, 刘晓春, 林浩然. 芳香化酶抑制剂letrozole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性逆转的作用[J]. 生理学报, 2005, 57(4):473-479.Li G L, Liu X C, Lin H R. Aromatase inhibitor letrozole induces sex inversion in the protogynous red 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J]. Acta Physiological Sinica, 2005, 57(4):473-479.

[16]

陈国华, 张本. 埋植17α-甲基睾酮诱导点带石斑鱼性转化技术[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2):296-298.Chen G H, Zhang B. Technique of implanting 17α-methyltestosterone to induce the sex reversal of Epinephelus malabaricu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12(2):296-298.

[17]

Lee S, Kime D, Chao T, et al. In vitro metabolism of testosterone by gonads of the grouper (Epinephelus tauvina) before and after sex inversion with 17α-methyltestosterone[J]. General &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1995, 99(1):41-49.

[18]

宋振鑫, 陈超, 翟介明, 等.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J].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33(3):26-34.Song Z X, Chen C, Zhai J M, et al.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rval,juvenile and young Kelp bass, Epinephelus moara[J].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12, 33(3):26-34.

[19]

陈国华, 张本. 点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01, 32(4):428-435.Chen G H, Zhang B. Study on parent fish rearing, spawning and hatching of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Bloch & Schneider)[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01, 32(4):428-435.

[20]

溎彦, 胡杰, 周婉霞, 等. 浙江北部水域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卵巢周年变化及性转变的研究[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84, 3(1):11-19.Gui Y, Hu J, Zhou W X, et al. A study on the ovarium annual variation and sex transformation of Epinephelus awoara in north sea waters of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Zhejiang College of Fisheries, 1984, 3(1):11-19.

[21]

Zeller D C. Spawning aggregations:patterns of movement of the coral trout Plectropomus leopardus (Serranidae) as determined by ultrasonic telemetry[J].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8, 162:253-263.

[22]

Bolden S K. Long-distance movement of a Nassau grouper (Epinephelus striatus) to a spawning aggregation in the central Bahamas[J]. Fishery Bulletin, 2000, 98(3):642-645.

[23]

雷霁霖. 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Lei J L. Marine Fish Culture Theory and Technology[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5.

[24]

Okumura S, Okamoto K, Oomori R, et al. Spawning behavior and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in captive reared red spotted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J]. Aquaculture, 2002, 206(3-4):165-173.

[25]

Smith C L. A spawning aggregation of nassau grouper, Epinephelus striatus (bloch)[J].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1972, 101(2):257-261.

[26]

洪万树, 张其永. 赤点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和种苗培育研究概况[J]. 海洋科学, 1994, 18(5):17-19Hong W S, Zhang Q Y. Present status of Epinephelus akaara propagation, seeding fish and larvae lulturing study[J]. Marine Sciences, 1994, 18(5):17-19.

[27]

丁天喜.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进展[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0, 9(1):43-49.Ding T X. Advance in artificial breeding of groupers[J]. Journal of Zhejiang College of Fisheries, 1990, 9(1):43-49.

[28]

何永亮, 区又君, 李加儿, 等. 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 南方水产, 2008, 4(3):75-79.He Y L, Ou Y J, Li J E, et al.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ique of groupers[J]. South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2008, 4(3):75-79.

[29]

De Jesus E G T, Toledo J D, Simpas M S. Thyroid hormones promote early metamorphosis in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larvae[J]. General &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1998, 112(1):10-16.

[30]

陈超, 赵明, 柳学周, 等. 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J].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32(5):24-31.Chen C, Zhao M, Liu X Z, et 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mbryos and early larvae of Epinephelus fasciatus[J].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11, 32(5):24-31.

[31]

施兆鸿, 陈波, 彭士明, 等. 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J]. 海洋与湖沼, 2008, 39(3):222-227.Shi Z H, Chen B, Peng S M, et al.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 under salinity stress in development of yolk sac larvae of Epinephelus malabaricus[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2008, 39(3):222-227.

[32]

刘莉, 陈超, 孔祥迪.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J]. 海洋渔业, 2017, 39(4):443-453.Liu L, Chen C, Kong X D. Effects of temperature changing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feeding of Epinephelus septemfaciatus[J]. Marine Fisheries, 2017, 39(4):443-453.

[33]

赵明, 陈超, 柳学周, 等. 盐度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和卵黄囊仔鱼生长的影响[J].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32(2):16-21.Zhao M, Chen C, Liu X Z, et al. Effect of salinity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post-embryonic larval growth of 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J].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11, 32(2):16-21.

[34]

陆忠康. 简明中国水产养殖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Lu Z K. Concise Aquaculture Encyclopaedia in China[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1.

[35]

张梦淇, 陈超, 李炎璐, 等. 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的胚胎发育及仔, 稚, 幼鱼形态观察[J]. 渔业科学进展, 2014, 35(5):145-153.Zhang M Q, Chen C, Li Y L, et al. Development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mbryo, larval, juvenile, and young fish, Chromileptes altivelis[J].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14, 35(5):145-153.

[36]

刘冬娥, 张雅芝, 王涵生. 斜带石斑鱼仔, 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J]. 台湾海峡, 2007, 26(1):99-107.Liu D E, Zhang Y Z, Wang H S. Feeding habits and growth of larval and juvenile Epinephelus coioide[J].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in Taiwan Strait, 2007, 26(1):99-107.

[37]

郭仁湘, 符书源, 杨薇, 等.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J]. 水产养殖, 2011, 32(4):8-13.Guo R X, Fu S Y, Yang W, et al. Study on the grouth and development of larva, juvenile and young fish of Epinephelus lanceolatus[J]. Journal of Aquaculture, 2011, 32(4):8-13.

[38]

刘冬娥, 张雅芝, 方琼珊, 等. 斜带石斑鱼仔, 稚, 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J]. 台湾海峡, 2008, 27(2):180-189.Liu D E, Zhang Y Z, Fang Q S, et al. Study on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arval, juvenile and young Epinephelus coioides[J].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in Taiwan Strait, 2008, 27(2):180-189.

[39]

符书源, 王永波, 郑飞, 等. 豹纹鳃棘鲈仔、稚、幼鱼的形态观察[J]. 热带生物学报, 2010, 1(2):170-174.Fu S Y, Wang Y B, Zheng F, et al. Observa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larva, juvenile and young fish of Plectropomus leopardus Lacépède[J]. Journal of Tropical Organisms, 2010, 1(2):170-174.

[40]

谢菁, 区又君, 李加儿, 等. 七带石斑鱼胚体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J]. 海洋通报(中文版), 2009, 28(2):41-49.Xie J, Ou Y J, Li J E, et al. Development of neural embryo and yolk sac larvae of 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09, 28(2):41-49.

[41]

Toledo J D, Golez S N, Doi M, et al. Food selection of early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larvae reared by the semi-intensive method[J]. Aquaculture Science, 1997, 45(3):327-337.

[42]

Hunter J R. The Feeding Behavior and Ecology of Marine Fish Larvae[M]//Fish Behavior and its Use in the Capture of Fishes, Iclarm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980:287-330.

[43]

Jordan D S, Eigenmann C H. A review of the genera and species of Serranidae found in the waters of America and Europe[M].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90:329-433.

[44]

Katayama M. Studies on the serranid fishes of Japan (i)[J]. 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Yamaguchi University, 1959, 8(2):103-180.

[45]

Gosline W A. The limits of the fish family serranidae:With notes on other lower percoids[J]. Proceedings of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1966, 33(4):91-111.

[46]

Johnson G D. Niphon spinosus:A primitive Epinepheline serranid, with comments on the monophyly and intrarelationships of the serranidae[J]. Copeia, 1983, 1983(3):777-787.

[47]

Kendall Jr A. Serranidae:Development and relationships[M]. American Society of Ichthyologists and Herpetologists, 1984:499-510.

[48]

Leis J M. Larval development in four species of indo-pacific coral trout Plectropomus (pisces:Serranidae:Epinephelinae)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genus[J].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1986, 38(3):525-552.

[49]

Baldwin C C, Johnson D G. Phylogeny of the Epinephelinae (teleostei:Serranidae)[J].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1993, 52(1):240-283.

[50]

Smith W L, Craig M T. Casting the percomorph net widely:The importance of broad taxonomic sampling in the search for the placement of serranid and percid fishes[J]. Copeia, 2007, 2007(1):35-55.

[51]

Zhuang X, Qu M, Zhang X, et al.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22 grouper (Perciformes, Epinephelidae) mitochondrial genomes with emphasis on two novel genome organizations[J]. PLoS ONE, 2013, 8(8):e73561.

[52]

Craig M T, Sadovy Y J, Heemstra P C. Groupers of the World:A Field and Market Guide[M]. Grahamstown:National Inquiry Services Centre, 2011.

[53]

Ma K Y, Craig M T, Choat J H, et al. The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groupers:Clade diversification patterns and processes[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 Evolution, 2016, 100:21-30.

[54]

Qu M, Tang W, Liu Q,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grouper species and a method for interspecific hybrid identification using DNA barcoding and ryr3 marker[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 Evolution, 2018, 121:46-51.

[55]

Craig M T, Hastings P A.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groupers of the subfamily Epinephelinae (serranidae) with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pinephelini[J].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2007, 54(1):1-17.

[56]

Craig M T, Graham R T, Torres R, et al. How many species of goliath grouper are there? Cryptic genetic divergence in a threatened marine fish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a geopolitical species[J].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2009, 7(3):167-174.

[57]

张永嘉, 郭青, 吴泽阳. 云纹石斑鱼淋巴囊肿病病变过程的超微研究[J]. 海洋与湖沼, 1997, 28(4):406-410.Zhang Y J, Guo Q, Wu Z Y. Ultrastructural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n lymphocystis of kelp bass,Epinephelus moara[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1997, 28(4):406-410.

[58]

Guo M, Su Y, Wang J.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orphology of Epinephelus moara and E. Bruneus[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8, 30(6):106-114.

[59]

Liu M, Li J L, Ding S X, et al. Epinephelus moara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2:A valid species of the family Epinephelidae (pisces:Perciformes) with highly commercial importance[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3, 82(5):1684-1699.

[60]

Randall J E, Bogorodsky S V, Krupp F, et al. Epinephelus geoffroyi (klunzinger, 1870) (pisces:Serranidae), a valid species of grouper endemic to the red sea and gulf of aden[J]. Zootaxa, 2013, 3641(5):524.

[61]

Craig M T, Pondella D J, Franck J P C, et al. On the status of the serranid fish genus Epinephelus:Evidence for paraphyly based upon 16s rdna sequence[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 Evolution, 2001, 19(1):121-130.

[62]

Maggio T, Andaloro F, Hemida F, et al. A molecular analysis of some eastern atlantic grouper from the Epinephelus and Mycteroperca genu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2005, 321(1):83-92.

[63]

庄轩, 丁少雄, 郭丰, 等.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研究中国近海石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6, 36(1):27-34.Zhuang X, Ding S X, Guo F, et al. Molecula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rouper species in China seas based on Cytochrome b gene fragment sequence[J]. Science in China Ser, C Life Sciences, 36(1):27-34.

[64]

Ding S X, Zhuang X, Guo F, et al. Molecula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hina seas groupers based on cytochrome b gene fragment sequences[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2006, 49(3):235-242.

[65]

Craig M T, Hastings P A, Pondella D J, et al. Phylogeography of the flag cabrilla Epinephelus labriformis (serranidae):Implications for the biogeography of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and the early stages of speciation in a marine shore fish[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6, 33(6):969-979.

[66]

Linder C R, Moret B M, Nakhleh L, et al. Network (reticulate) evolution:biology, models, and algorithms[C]. A tutorial presented at the Ninth Pacific Symposium on Biocomputing (PSB), 2004.

[67]

Payet S D, Hobbs J P A, DiBattista J D, et al. Hybridisation among groupers (genus Cephalopholis) at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suture zone:Taxonomic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J]. Coral Reefs, 2016, 35(4):1157-1169.

[68]

Harrison H B, Berumen M L, Saenz-Agudelo P, et al. Widespread hybridization and bidirectional introgression in sympatric species of coral reef fish[J]. Molecular Ecology, 2017, 26(20):5692-5704.

[69]

Huang W, Liu Q, Xie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iploid hybrid groupers from interspecies hybridization (Epinephelus coioides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J]. Aquaculture Research, 2016, 47(7):2195-2204

[70]

Ben-Tuvia A, Lourie A. A red sea grouper Epinephelus tavvina caught on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of israel[J]. Israel Journal of Zoology, 1969, 18(2-3):245-247.

[71]

戴昌凤. 台湾地区生物礁及其生境[J]. 古地理学报, 2010, 12(5):565-576.Dai C F. Biotic reefs and reef biotops in Taiwan area[J].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0, 12(5):565-576.

[72]

戚筱俊. 台湾海峡地形、地质及地震概述[J]. 西部探矿工程, 1999, 11(4):4-6.Qi X J. Brief introduction of morphology, geology, and earthquake in Taiwan Straits[J]. 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1999, 11(4):4-6.

[73]

IUCN. IUCN 201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6.3. IUCN, 2016.

[74]

张其永, 洪万树. 福建沿海赤点石斑鱼资源状况的分析[J]. 福建水产, 1992(4):1-3.Zhang Q Y, Hong W S.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fishery resources of Epinephelus akaara along the coast of Fujian[J]. Journal of Fujian Fisheries, 1992(4):1-3.

[75]

Liu M, Sadovy Y J. Exploitation History, Mariculture and Trade Status of the Threatened Honk Kong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 throughout its Geographic Range[M].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76]

Sadovy Y J, Craig M T, Bertoncini A A, et al. Fishing groupers towards extinction:A global assessment of threats and extinction risks in a billion dollar fishery[J]. Fish and Fisheries, 2013, 14(2):119-136.

[77]

Koenig C C, Coleman F, Collins L A, et al. Reproduction in gag (Mycteroperca microlepis) (pisces:Serranidae) in the Eastern Gulf of Mexico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fishing spawning aggrega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Biology, Fisheries and Culture of Tropical Groupers and Snappers, 1996, 48:307-323.

[78]

Sadovy Y J. The case of the disappearing grouper:Epinephelus striatus, the Nassau grouper, in the Caribbean and Western Atlantic[C]//Proceedings of the Forty-Fifth Annual Gulf and Caribbean Fisheries Institute, 1999, 45:5-22.

[79]

Andrello M, Mouillot D, Beuvier J, et al. Low connectivity between mediterranean marine protected areas:A biophysical modeling approach for the dusky grouper Epinephelus marginatus[J]. PLoS ONE, 2013, 8(7):e68564.

[80]

Edgar G J, Stuart-Smith R D, Willis T J, et al. Global conservation outcomes depend on marine protected areas with five key features[J]. Nature, 2014, 506(7487):216-220.

[81]

Sadovy Y J, Donaldson T J, Graham T R, et al. While Stocks Last:The Live Reef Food Fish Trade[M]. Manila, Philip­pines:Asia Development Bank, 2003.

[82]

Sadovy Y. Regional survey for fry/fingerling supply and current practices for grouper mariculture:evaluating current status and long-term prospects for grouper mariculture in South East Asia. Final report to the Collaboration APEC group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twork (FWG01/99)[R].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1-77.

[83]

Tseng W Y. Prospects for commercial netcage culture of red grouper (Epinephelus akaara T. & 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2010, 14(1-4):650-660.

[84]

Rimmer M A, Glamuzina B. A review of grouper (Family Serranidae:Subfamily Epinephelinae) aquaculture from a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erspective[J]. Reviews in Aquaculture, in press.

[85]

Tucker J W. Grouper culture[J]. World Aquaculture Baton Rouge, 2003, 34(3):32-40.

[86]

Kongkeo H, Wayne C, Murdjani M, et al. Current practices of marine finfish cage culture in China, Indonesia, Thailand and Vietnam[J]. Aquaculture Asia, 2010, 15(2):32-40.

[87]

Jiaxin C, Changtao G, Hao X, et al. A review of cage and pen aquaculture:China[M]//Halwart M, Soto D, Arthur J R (eds), Cage Aquaculture:Regional Reviews and Global Overview. 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s, 2007.

[88]

Yashiro R. Overview of grouper aquaculture in Thailand[M]. Taiwan:Aquaculture of Grouper High Point Press, 2008:143-154.

[89]

Liu M, Sadovy Y. Grouper aquaculture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M]//Liao I C, Leãno E M (eds). The Aquaculture of Groupers. Asian Fisheries Society,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2008:111-142.

[90]

Pomeroy R S, Agbayani R, Duray M, et al. The financial feasibility of small-scale grouper aquaculture in Philippines[J]. Aquaculture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04, 8(1-2):61-83.

[91]

林浩然. 石斑鱼类养殖技术体系的创建和石斑鱼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 福建水产, 2012, 34(1):1-10.Lin H R. The establishment of grouper 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 ideas for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grouper aquaculture industry[J]. Journal of Fujian Fisheries, 2012, 34(1):1-10.

[92]

Chang C Y, Chiu C C, Christopher J J A. Prophylaxis for iridovirus and nodavirus infections in cultured grouper in Taiwan[M]//Liao I C, Leãno E M (eds). The Aquaculture of Groupers. Asian Fisheries Society,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2008:207-224.

[93]

Sugama K, Insan I, Koesshahrani I. Hatchery and grow-out technology of groupers in Indonesia[M]//Liao I C, Leãno E M (eds). The Aquaculture of Groupers. Asian Fisheries Society,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2008:61-78.

[94]

杨求华. 云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生长[J]. 海洋渔业, 2014, 36(3):224-231.Yang Q H.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hybrid from the hybridization of Epinephelus moara (♀)×E. akaara (♂)[J]. Marine Fisheries, 2014, 36(3):224-231.

[95]

王燕, 张勇, 张海发, 等. 两种杂交石斑鱼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J]. 水产学报, 2014, 38(6):778-785.Wang Y, Zhang Y, Zhang H F, et al. Comparison of morphology between two kinds of hybrid groupers and their parents[J].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2014, 38(6):778-785.

[96]

李炎璐, 王清印, 陈超, 等.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学观察[J].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19(5):821-832.Li Y L, Wang Q Y, Chen C, et al. Embryonic and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larva, juvenile, and young stages of F1 by Epinephelus moara (♀)×E.septemfasciatus (♂)[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2012, 19(5):821-832.

[97]

Eizaguirre C, Lenz T.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polymorphism: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of parasite-mediated local adaptation in fishes[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0, 77(9):2023-2047.

[98]

Kirkpatrick M, Barton N. Chromosome inversions, local adaptation and speciation[J]. Genetics, 2006, 173(1):419-434.

[99]

Taylor E B. A review of local adaptation in salmonidac,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acific and atlantic salmon[J]. Aquaculture, 1991, 98(1-3):185-207.

相关文章

[1]

陈晶, 聂青, 刘妍. 《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与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程序比较与借鉴.水产学报,2015(3): 289-293.doi:10.3866/PKU.WHXB201503022

文章信息

丁少雄

刘巧红

吴昊昊

曲朦

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关键词:

石斑鱼类;生物学;资源;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2018, 25(4): 737-752.

doi:10.3724/SP.J.1118.2018.18110

导出引用

下载XML

收藏文章

计量

文章下载量()

文章访问量()

作者相关

在本站搜索

丁少雄

刘巧红

吴昊昊

曲朦

在百度学术搜索

丁少雄

刘巧红

吴昊昊

曲朦

在万方数据库搜索

丁少雄

刘巧红

吴昊昊

曲朦

在CNKI搜索

丁少雄

刘巧红

吴昊昊

曲朦

目录

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临港新城校区: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201306)电话:021-61900228电子邮箱:jfc@shou.edu.cn

版权所有 © 中国水产期刊网 京ICP备10212382号-4

技术支持:仁和软件

×Close

导出文件

文件类别

RIS(可直接使用Endnote编辑器进行编辑)

Bib(可直接使用Latex编辑器进行编辑)

Txt

引用内容

引文——仅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

引文和摘要——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和文章摘要信息

导出

关闭

赤点石斑鱼-抖音百科

鱼-抖

赤点石斑鱼 - 知乎

赤点石斑鱼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赤点石斑鱼三三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 ssp.))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种鱼类。石斑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海域,石斑鱼为底栖性鱼类,其成鱼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及近岸岩礁区域,也有部分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泥质或淤泥质的海域。体一般呈椭圆或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口大,两颌齿内行齿倾倒,体被小栉鳞,侧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型。发布于 2022-04-07 02:28阿萨(电影)​赞同​​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